數位教科書的發展引起了廣泛關注,特別是在應對數位學 習趨勢、遠距教學及疫情期間的居家停學不停課需求,其使 用牽涉到多個層面:包括數位教材內容研發、檔案及載具規 格制定、網路延伸教材內容正確性、教師資訊知能及教學策 略改變、軟硬體設備技術支援、數位內容版權等。數位教科 書不僅是紙本教科書的數位化,更具備數位特性,兼顧多媒 體、互動、能輔助教學及多元化的精熟學習診斷評量,以及 具備龐大的學習歷程資料庫,與傳統紙本教科書相輔相成。

雇主與勞工締結勞動契約,目的無非一方受領他方勞務的付出,而他方領有報酬,透過契約機制,滿足各自需求。從契約法的一般原理出發,「無給付、無對待給付」,引申到勞動領域,「無工作、無報酬」(no work, no pay)似乎天經地義,勞工如果沒有事實上付出勞務,則雇主理應免除工資給付義務,方為兩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2023年全球教育監督報告,以教育科技EdTech的時代該由誰主導,對整個教育界與科技交 會的趨勢提出大疑問。科技的演進不等同文明的進步,人類 透過思考來掌握新工具以優化環境,才能推動社會往前。在 全球瘋AI工具的當下,國際教育組織EI委託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進行研究,試圖提出教師組織的觀點,釐清AI與教育交會時 的思考盲點,以及教師應有的關鍵角色。

全教總公布2023十大教育新聞剪不斷、理還亂,雙語政策蟬聯頭條全教總今天公布「2023年臺灣十大教育新聞」及新聞評論,賴侯柯三位總統候選人允諾檢討的雙語政策蟬聯頭條。

今(2023)年10月,媒體報導台南教育局閱讀平台,當中注音錯誤百出,該新聞讓人擔心過量的網路學習平台,對自主學習未必加分,反倒有害。人工智慧時代已來臨,教育部在2019年提出人工智慧及新興科技教育總體實施策略,希望從國小到大學都能投入AI學習,也整合跨司處及科技部資源,並發表人工智慧數位學習「因材網」。同時行政院砸兩百億元推「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然而當時卻已有多所學校在開學兩個月僅平板到位,執行面一團亂,學生課堂頻舉手叫老師,非學科有問題,而是軟硬體接連出包。

教育部自稱從104年就著手進行推動行政減量,目的讓教師將時間留給教學,行政人員也能專心支持教學系統運作,提升學生學習品質及成效。但檢視近年教育新聞,行政人員難尋,教師外加業務繁重,臨時業務影響正常化教學現象不減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