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教學

今(2023)年10月,媒體報導台南教育局閱讀平台,當中注音錯誤百出,該新聞讓人擔心過量的網路學習平台,對自主學習未必加分,反倒有害。人工智慧時代已來臨,教育部在2019年提出人工智慧及新興科技教育總體實施策略,希望從國小到大學都能投入AI學習,也整合跨司處及科技部資源,並發表人工智慧數位學習「因材網」。同時行政院砸兩百億元推「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然而當時卻已有多所學校在開學兩個月僅平板到位,執行面一團亂,學生課堂頻舉手叫老師,非學科有問題,而是軟硬體接連出包。

112學年度開始,代表全教總投入食農教育,推動復興國產雜糧正式邁向第13年。算起來,第一年就參與學堂的小一學生,現在已經是大學生了。相信他們會記得,曾經和同學第一次摸到小麥種子的奇妙觸感,看到小麥從土裡發芽的驚喜,這些都是成長過程中難以取代的回憶。今年,我們一樣歡迎全國數千名的師生,用歡喜與期待的心情打開教學種子盒,準備創造屬於他們的共同回憶。

112年3月1日午後,在基隆市五堵國小,視聽教室幾乎坐滿了人,數十雙專注聽講的眼神,不是來自學生,而是角色互換的老師。台上的講者,語氣溫和但充滿說服力,時而動之以情,時而論之以理。聽講的過程,有些人眼中閃爍著憂慮,有些人彷彿恍然大悟,有些人皺著眉頭還想知道更多……。總之,捧著一疊厚厚作業本進來的人,倒是從頭到尾都沒翻開過。

在我們為孩子們選擇幼兒園時,首先著重的會是什麼呢?為人父母時,我們都希望替孩子挑選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但是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到底含括了哪些項目?本文將從幼兒園運作的面向來討論,包含硬體、軟體、教學與行政的互相支援等面向。

自2011年起,全教總食農學堂透過提供內有「小麥」、「大豆」、「芝麻」、「紅藜」、「蕎麥」等台灣特色雜糧種子與教學材料的教學種子盒,已號召近3500位老師在校園推動復興國產雜糧,帶領上萬名學生深耕食農教育。

養魚對很多人來說都覺得麻煩,所以市面上都會標榜懶人養魚來吸引消費者,但作為水族人,我們必須大聲呼籲:魚隻是生命,每個生命都需要好好被對待,懶散的飼養對生命來並不是尊重的態度。所以,若幼師想要進入養魚的領域,務必要拋棄這個觀念喔!

大部分的幼兒園每個學期都會辦一到兩次搭乘遊覽車、邀請家長一起參加,前往某個景點或農場的校外教學活動,然而校外教學不只是像這樣一次兩次的全園性活動而已,只要是離開幼兒園到校外進行活動,都屬於校外教學的範疇。

臺灣的幼教課程始於18年教育部頒布《幼稚園暫行課程標準》, 76年修訂公布《幼稚園課程標準》,到101年《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公布實施,自106年《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公布生效。歷經這三十幾年課程模式向來就沒有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反倒是像階段式的演變,又或者是像推翻前一主流的改朝換代,從單元到主題教學,到現在正夯的學習區教學,竟落入孰是孰非、孰優孰劣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