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專訪EI智庫長Martin Henry:工會以調查研究堆動政策

2025-07-25

全教會外事部

        調查研究(survey research)不只是學術機構的專屬領域,而是工會瞭解會員需求以擬定政策與倡議的重要基礎。Martin Henry是國際教育組織EI的政策研究與倡議主任,相當於工會智庫長,多年來透過各種全球性的定期調查研究、以及區域型或與單一國家合作的專案研究,以調查結果為基礎擬定組織政策,落實了EI實證論述的重要基礎。他表示,與一般政府或學術機構進行的調查研究最大的不同,在於工會擁有直接觸及教師會員的優勢,能夠反映基層教育現況與教師心聲,提出具可行性與發展性的政策建議。

        Martin在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取得教育哲學碩士後,於中學教授英國文學並擔任5年副校長,2013年起加入紐西蘭中學教師工會PPTA擔任政策研究顧問,3年後進入EI執掌政策研究與倡議部門至今。他認為在EI各種調查研究與政策文件中,每三年的「全球教師地位報告」與2023年教育AI的工會觀點「教育AI不可預期的後果」是近期最重要的研究報告,而聯合國教學專業高層建議書則是倡議影響力層級最高、範圍最廣的政策文書。

        前者點出了全球教師需要更多專業空間以維持身心福祉,「空間」的概念包含了維持教育品質的空間、參與政策決策的空間、專業培訓與發展的空間,這些都與提高教育預算及補足教師人力息息相關。後者則直指各國政府在尚未確認琳瑯滿目的教育AI工具在課堂上的實際效果之前,便放任眾多數位教育營利企業如海嘯般橫掃教育系統,販賣焦慮以獲取暴利,甚至可以說是藉此將公共教育經費挹注進企業投資人的口袋裡。這兩份重要的報告提供了調查數據與工會觀點,都可以讓各國教師工會引用納入論述,成為向政府爭取訴求的說明或討論遊說的佐證。

        他認為工會的政策部門與幹部應受到尊重,而政策部門應嘗試與學者在政策的層面上進行對話或合作,建立在不同教育領域的論述夥伴,使工會倡議獲得更廣泛的支持。全教總擁有很強的政策論述與國會遊說能量,並具有相當程度的政府與媒體影響力,進行調查研究將有助於進一步與會員溝通對話。

工會進行調查研究是與會員對話互動的過程

        調查研究是瞭解需求、建立論述、分析策略、採取行動、回應需求的循環。Martin指出,要瞭解教師對特定政策的想法唯一的方式就是透過調查來詢問。仔細設計的調查問卷可以迅速建立起各種教師觀點的資料庫,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是在告訴會員:工會「正在為你做什麼」。

        當工會完成調查研究,將結果向會員報告是重要的過程,讓會員感受到需求被回應,才是完成這個循環。然而調查結果有可能極為分散或偏離主軸,此時可進行跨區域比較,將脈絡成因梳理出來,適度說明並成為未來調研的基礎資料。即使撰寫調研結果重點報告是費時費神的差事,卻是不可或缺的步驟。他提醒,政策幹部須尊重科學調研的有效性、面對會員回饋的結果,缺乏實證調查的工會倡議策略與行動,將很可能被扭曲解讀為政治行為。因此他鼓勵台灣教師會員要支持並積極參與全教總的調查研究,與工會合作來建構對台灣教育與未來的想像。

鼓勵台灣加入教師工會跨國調查研究的網絡

        EI世界大會通過決議,肯定政策研究對全球教育工會發展的重要性,執委Nadine Malloy表示,我們不相信人們會因為我們這麼說就跟著做,要領導倡議行動,工會就要用實證來判斷與決策、用實證告訴人們為何要這麼做。未來除了現有的區域性網絡平台,EI將成立工會組織工作、教師身心健康、AI與教育科技、各教育階段與教師類別的議題式網絡,鼓勵所有會員幹部參與討論、分享實務經驗與成功案例、交流策略,歡迎全教總也加入一起討論。

        不只是全球性或全國性調研才值得推動,Martin認為學校教師工會也可以善用調查來爭取權益,例如教師對工作環境的改善或設備需求,現有的線上調查表工具讓調研成本與門檻降低,教師能有效及時地蒐集意見、提出解決方案,向學校施壓或要求參與決策。他稱此為行動小調查(mini campaign),可以配合會訊或社群簡訊,讓會員及時獲知調查進度、發現,增加參與感並凝具對工會的認同。他提醒,工會進行調研時要留意「調查疲勞」的問題,勿過於頻繁發送問卷調查,使會員感到疲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