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幼教輔導管教與通報裁罰系統」的實施狀況問卷統計(114年)
112年開始,教育部推動了「幼教輔導管教與通報裁罰系統」,實施至今兩年,全教總不斷收到現場教師反映,這樣的制度打壞了親師關係,各種濫訴也造就教保人員不願意進行管教。
全教總於今年2月針對「幼教輔導管教與通報裁罰系統」的實施狀況進行問卷統計,共回收約1,171分,回收問卷當中,有過「被無端申訴與調查」的比例有42%(約500人)。

在「親師信任」方面,約82%的教保人員認為造成負面影響,約4%認為有正面影響,14%沒有意見;在「教育方式」方面,約70%的教保人員認為自己變得更消極,約8%認為變得更積極,22%沒有差別。在「教育品質」方面,約80%的教保人員認為對品質有負面影響。約8%認為有正面影響。12%認為沒有影響;在「任職意願」方面,約80%的教保人員表示留任意願變低,約4%表示留任意願變高,16%表示普通。




幼兒教育人力荒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但值得我們反省的是,當各國都在盡力挽留幼教人力,改善教保現場的時候,臺灣的教育部卻意外地成為教保人員想要離職的主要推手。某些調查未成立的不當對待案件,有些家長因為調查結果不如己意,就會針對同一案件透過不同管道進行無限檢舉,像是村里長、市長信箱、教育局、衛生局、警察局、1999專線、議員與立委…等,然後教育局處就會因此而重啟調查,重新再來一次調查程序,讓老師面臨二次折磨,除此之外,所有家長投訴的管道,園所與教師都需要一一回覆,等同是被凌遲好幾次。最糟糕的是,有些案件,教育局處後來因為無法承受家長的反覆檢舉,甚至會為了要給家長交代彌平紛爭,強迫要求教保人員接受一些輔導課程以利結案。
人權的發展應當要均衡,而不是打著兒權的旗幟,但實際上卻是打壓教保人員工作人權。現在的家庭對於幼兒的專注已經近乎一種執念,加上各種電子媒體的渲染,懷疑教保人員虐童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雖不能說是多數,但確實有不少家長會直接跳過親師溝通的階段進行申訴,「總之先檢舉了再說」這種心態已經非常普遍,現場已經是「看見黑影就開槍」的氛圍了。全教總的問卷裡面,就有接近超過一半的教保人員被無端申訴與調查經驗。
捍衛幼兒,人人有責。但現行教育部的系統,其實可以說是已經把教保人員當作兒虐頭號嫌疑犯在對待,縱使經過調查後沒有成立,在調查期間教保人員所受到的各種身心理傷害還有因調離現職產生的經濟損失,也沒有任何的補償措施,都只能由當事的教保人員隱忍下來。同時,對於那些無差別檢舉還有無上限投訴的家長們,官方目前也沒有任何應對的阻止的措施,只能縱容這些無理的家長到處衝撞,不僅對一線教保人員
產生極大的傷害,更是浪費國家公帑與犧牲幼教品質。根據教育部國教署自己的資料表示,近3年職前培育平均每年取得教師證者約700人,實際進入職場約500人,每年取得教保員資格者約4200人,實際進入職場約2000人。等同有快接近一半的教保人員在取得相關資格後不願意留任,這些都是還沒有入場的人員,如果再加上現場想要離職的人數,教保人員人力荒的困境可謂是雪上加霜,未來將不是沒有幼兒園可以念,而是沒有教保人員願意照顧幼兒。
全教總衷心建議,教育部應該要在在目前的幼兒輔導管教辦法與通報機制當中,擬定相對應能保護正常教保人員的規定與機制,才可能在這波幼教逃亡潮當中,留住一些人才。否則,照目前這樣的趨勢發展,不單純只是幼托現場的人力荒,更會使整個幼教的親師關係與教育品質逐漸惡化,最終幼兒園將不再是教育場域,而是法律場所。
在質性項目填答的部分,本會 從 415則回應當中 綜整出幾個重要的關鍵點 家長與教師信任崩壞 、 制度與政策過度傾斜、 教師心理壓力驟增 、 幼兒教育現場混亂加倍 。 並詳細分析如下:
A.家長與教師的信任崩壞
A-1.家長對教師的不信任感增加,動輒投訴、匿名檢舉,甚至濫用通報系統
- 「家長可以隨便依據孩子的隻字片語,隨意拼湊,並強行連結後匿名投訴,實是造成學校莫大困擾。」
- 「家長無限上綱、園所為了息事寧人都要老師們不用太用心教,因為家長沒有感恩的心,名義上保護老師,實際上放爛。」
A-2.家長的投訴多基於片面資訊,未經調查便對教師進行處罰。
- 「調查委員可能以監視器畫面作為懲處依據,但畫面遠比現實還要誇大,形成小事大罰。」
- 「調查人員和認定委員只看簡短幾秒的監視器影片和次數、人數就嚴罰教師及解聘,讓資深老師沒工作沒退休金。」
A-3.家長過度放大自身權利,對教師專業缺乏尊重。
- 「只站在家長的立場制訂的裁罰,讓老師這個行業變成服務業不受家長尊重。」
- 「家長只要不開心,他得不到滿意的與他想的一想法的答覆時,用通報教育局的方式讓現場幼教人員,人心惶惶,士氣低落。」
B.制度與政策過度傾斜
B-1.新制裁罰系統偏向家長,忽視教師的專業與權益。
- 「此制度讓老師在被家長誣告時,一樣要停職停薪,除了影響生活,也讓不明就裡的其他家長誤解老師。 」
- 「家長投訴教師就要進入調查,調查期間老師不能進班,影響教學課程也造成搭班跟行政上業務的困擾。 」
B-2.調查過程不透明,調查期間教師需停職,甚至自費代課,對教師造成二次傷害。
- 「當老師被家長投訴不當管教,影響同現場教師的工作氛圍和教育的初心,無法進班忙班務,增加另一搭班老師的工作量和壓力。 」
- 「調查過程像另一場霸凌,找不到缺失就硬要找缺失,彷彿要幫家長找個宣洩出口。 」
B-3.系統立意良善,但實際操作過度偏頗,成為家長施壓的工具。
- 「裁罰系統本是讓家長及教保服務人員相互監督、提升正向管教的管道,但現今有許多家長捕風捉影、斷章取義。 」
- 「此系統用意良善,但是管教及裁罰的內容很糟,根本不敢管孩子,也不敢碰到孩子,就怕無法平安退休。 」
C.教師心理壓力驟增
C-1.教師面臨高工時、高壓力,還需應對家長的無理要求。
- 「幼教工時長,雙薪家庭多仰賴幼教機構提供托育服務, 卻將教育當作服務業。 」
- 「幼教現場事情多如毛,親師溝通很重要,但面對太多的幼兒,加上特殊需求的幼兒巨增,需要有良好的師生比。 」
C-2.因害怕被投訴,教師選擇消極教育,放任幼兒行為問題。
- 「現場的老師真的很難管教幼兒,只能採取消極的管理方式,教育熱忱已不在。 」
- 「老師想要有所作為,常常會被法規所影響,真的會讓老師不知該怎麼做才好。 」
C-3.調查結果即使證明清白,教師的名譽與心理創傷難以恢復。
- 「調查結果是不成立,這樣是不是造成學校跟教師另一種傷害? 」
- 「即使後續澄清但也沒人在乎,卻造成老師在生活跟職場上巨大的壓力跟困擾。 」
D.幼兒教育現場混亂加倍
D-1.現場師生 比過高,特殊需求幼兒增加,資源不足。
D-2.家長對孩子的溺愛與錯誤教養觀念,導致幼兒行為問題加劇。
- 「家長權過度提升,以致誤解教養義務,甚至以為隔代教養就有監護權。 」
- 「家長不明就理胡亂申訴對老師教學士氣低落,造成老師對於問題兒童都是偏向不理會或不聞不問。 」
D-3.教師無法適當管教,幼兒缺乏規範,行為問題層出不窮。
- 「幼童有恃無恐更不懂禮貌,懲處公布教保員全名把教保員身分扁得比殺人放火者更不如。 」
綜合以上, 全教總認為 教育部 制定的 「 幼教輔導管教與通報 裁 罰 系統 」 已經造成親師信任關係逐漸瓦解,家長的過度干預與頻繁投訴使教師無法專注於教育本質,導致教育品質下降,並讓教育現場充滿壓力與矛盾。
再加上政策的不友善與社會對教師 專業的普遍不信任,許多教師因此逐漸失去教育熱忱,專業能力被忽視,甚至遭到質疑,進一步加劇了教師流失的問題,對教育體系的長期發展構成威脅。
此外,現行裁罰系統過於偏向家長,忽略教師權益,使教育現場處於對立狀態,無助於解決核心問題,反而加深了教育的不公平性。而家長在教育中的責任未被充分重視,過度依賴學校與教師來處理孩子的行為與品德問題,導致家庭教育的缺失成為教育現場壓力的另一來源。
面對這些問題, 全教總呼籲 教育現場急需改革,政府應重新檢討政策,減少對教師的壓力,提供更多資源與支持,並提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讓教育回歸專業性與公 平性,營造更健康的教育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