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給新手幼師:大班幼兒團體教學活動帶領技巧

2024-11-19

全教總幼教主委  楊逸飛

        小美老師剛從幼教系畢業,懷著滿腔熱忱進入幼兒園擔任大班教師。但是面對每天的團體活動時間,她卻總是感到緊張不已。今日的課程活動,她又遇到了挫折。在進行「認識交通工具」的主題時,她精心準備了許多圖片和影片,卻發現孩子們的注意力很快就分散了。有的孩子開始私下聊天,有的則顯得坐立不安。當她試圖提問時,要不是同一群孩子搶著回答,不然就是一片沉默。活動進行到一半,教室已經陷入一片混亂。團體活動結束後,小美沮喪地坐在教室角落,思考著:「為什麼我的團體活動課程總是無法順利進行?我是不是不適合當老師?」

        大班的幼兒因為身心方面都逐漸成熟,要適應團體課程的教學型態,相對於中小班幼兒是容易的多。不過,教師如果沒有掌握基本的教學技巧,也難以掌握整個團體課程的教學型態。筆者針對團體教學課程的型態,提供幾點新手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檢視自己的教學技巧。不過先說明,幼教教學的派典相當多元,本篇的內容主要以典型的團體教學課程作為討論,但這並非是幼教現場當中唯一、正確的教學型態喔!


一、教學前的準備:環境規劃與班級經營的支持配套

        在展開團體教學活動之前,空間環境的規劃與班級常規的建立可以說是最基本的要素。首先,團體區的空間配置要能有利教師教學,我建議採用階梯式或半月形的座位安排,這樣可以確保每位幼兒都能清楚看見教師與教材教具。有些課室會在團體區設計了可調整高度的階梯座椅,搭配柔軟的坐墊,一方面顧慮到後排幼兒的視線,也能讓孩子們舒適地參與較長時間的活動。此外,團體教學區的牆面布置,我建議也可以採用柔和的色調,甚至可以預留主題資訊的視覺更換區,這樣可以讓環境布置隨著你的教學主題靈活變化。

       在班級常規的建立方面,建議在開學初期就要投入大量心力。隨然有點老套,不過對於在這個階段的幼兒來說,運用「團體時間公約」的方式是一個很好的初始策略,當然老師需要邀請幼兒一起討論並制定規則。例如:「魔法耳朵」(專心聆聽)、「安靜手」(舉手發言)、「尊重眼」(看著說話的人)等,每個規則都配合具體的手勢與圖像。在執行面,剛開始老師也可以設計一些獎勵制度,選出一些表現優異的幼兒,給予小徽章或特殊權利(如擔任下週的小幫手)。至於較難遵守規則的幼兒,老師們則可採用「階梯式提醒法」:先是眼神提示,再來是靠近輕拍肩膀,最後才是口頭提醒,這樣能避免打斷活動流暢度,也能有效建立常規。

        教具的準備也是關鍵之一。我建議老師可以準備一個「團體活動寶盒」的小道具,像是注意力集中器(如閃爍魔法棒、鈴鼓)、獎勵道具(如笑臉貼紙、小印章)、轉場道具(如沙漏、音樂鈴)等。這些教具要事先規劃擺放位置,讓自己能順手取用。更重要的是,在團體教學開始前,務必要將所有需要的教具、圖卡、道具等做完整的檢查與演練,避免教學的時候手忙腳亂。


二、活動設計與帶領:創新手法與靈活運用

        大班幼兒的認知能力與學習興趣都已達到一定水平,因此活動設計要更具挑戰性與創意性。以「四季變化」主題為例,老師可以設計一個15-25分鐘的完整團體活動。

        老師可以先以「季節寶箱」引起動機(內含各季節特色物品),讓幼兒觸摸、猜測、分享。接著進行「季節大探索」,運用多媒體影片展示四季景色,配合提問引導幼兒觀察與討論。再來可以進行「季節劇場」,讓幼兒分組扮演不同季節的特徵(如春天的花朵綻放、夏天的西瓜派對、秋天的落葉飄飄、冬天的堆雪人),最後以「季節交響曲」作為活動高潮,讓幼兒用身體與樂器展現各個季節的特色。

        在帶領技巧上,聲音的運用極為重要。我建議老師可以採用「三段式音量」:說故事時要輕柔富有韻律、討論時要清晰有力、重點提示時要特別強調。眼神接觸要平均分配給每位幼兒,特別是容易分心的孩子,要適時給予眼神鼓勵。提問技巧更是要層次分明,從簡單的記憶性問題(春天開什麼花?),到理解性問題(為什麼秋天葉子會變黃?),再到創造性問題(如果冬天不下雪了,會發生什麼事?)。當發現幼兒注意力開始渙散時,可以立即插入「魔法時刻」:比如突然變出一片樹葉,或是播放下雨的音效,快速重新吸引注意力。

        活動進行中的突發狀況處理也要有所準備。例如,當有幼兒出現干擾行為時,可以立即指派特殊任務(小明,請你來幫老師發東西給大家!)。對於較害羞的幼兒,則推薦採用「漸進式參與法」:先請他在小組中分享,待建立信心後再鼓勵他在大團體發表。面對回答特別踴躍的幼兒,老師可以請他擔任「想法收集員」,幫忙記錄其他同學的意見,這樣既能滿足他的參與感,又不會壟斷發言機會。


三、活動延伸與教學反思:持續學習的完整歷程

        我認為一個優質的團體教學活動應該具有延展性,能夠延伸到其他學習的區域(如果你的教室內有設置的話)或家庭生活(如果幼兒的家庭足以支持他在家學習)中。以前述的四季主題為例,可以在美勞區設置「四季創作角」,提供各種自然素材(樹葉、花瓣、樹枝等)讓幼兒創作季節畫作。如在扮演區可以布置「四季服裝店」,提供不同季節的衣物道具供幼兒體驗。在科學區則可以設置「季節觀察站」,讓幼兒記錄天氣變化和植物生長。這些延伸活動可以持續一週或更長時間,讓幼兒有充分的機會深化學習經驗。

        家庭連結也是重要的延伸管道。老師可以設計「四季家庭任務卡」,邀請家長與幼兒一起完成相關活動,如收集不同季節的照片、製作季節美食、觀察社區的季節變化等。透過「班級季節報報」定期與家長分享孩子們的學習成果,也可以邀請家長來園分享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季節特色,豐富幼兒的學習視野。


這些雷區請繞道而行:新手老師必看的指南

        新手老師對於教學的掌握需要隨著經驗累積才能越來越上手,但在新手階段,卻有一些看似合理卻可能適得其反的高風險做法,我認為主要是因為源自新手教師階段的心理因素:害怕課程無法完成、擔心無法掌控全場、渴望展現自己的專業知識、過度追求完美表現,以及對突發狀況缺乏應變信心等。

給新手老師的溫馨小提醒

  1. 放慢腳步:不要期待自己一開始就能完美。教學技巧是在實踐中逐漸養成的,給自己時間成長。
  2. 找到支持系統:主動與有經驗的教師交流,討論你遇到的困難。記住,尋求協助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專業成長的必經之路。
  3. 建立反思習慣:每天撥出10分鐘,記錄今天的教學得失。這些記錄將成為你成長的最佳見證。
  4. 保持彈性思維:教學沒有一體適用的標準答案,要學會根據不同幼兒的特質和需求靈活調整。
  5. 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你的緊張和不安,孩子們是能感受到的。試著放鬆心情,相信自己的專業判斷,也相信孩子們的學習潛能。

        至於在教學反思方面。我建議在教學生涯的初期,可以刻意建立個人的「教學成長筆記」,詳細記錄每次團體活動的細節:包括時間掌控(哪些環節太長或太短)、幼兒反應(哪些活動最能引起興趣)、教具使用效果(哪些教具特別有效)、臨場應變處理(遇到什麼問題,如何解決)等。你可以使用「SWOT分析法」評估活動成效:S(優勢:活動中特別成功的部分)、W(劣勢:需要改進的地方)、O(機會:可以進一步發展的方向)、T(威脅:可能遇到的困難)。這樣的深度反思能幫助教師不斷提升教學品質。如果對於書寫略感辛苦,有意識地運用錄音設備轉成文字檔,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

        此外,我也非常推薦老師們也要建立起「自己的」教師專業社群,定期與其他教師交流分享。可以進行教學觀摩、案例研討,或是共同研發創新的教學方案等。透過同儕的回饋與建議,不斷精進自己的教學技巧。教育是永無止境的學習場域,只透過保持開放和求進步的心,才能持續提供幼兒最優質的學習經驗。

        每個優秀的老師都是從新手開始的。這些常見「高風險做法」不是失敗,而是邁向專業教師的必經歷程。重要的是能夠覺察、反思並持續改進。期待你在教學路上,既保持熱忱,也能越來越從容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