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幼兒園教學篇:主題課程的社區踏查技巧

2023-02-08

主題踏查的重要性與功能

為什麼要進行主題踏查?提供幼兒第一手經驗,建立幼兒與社區的情感連結

    走出教室外的學習經驗對幼兒來說重要而特別,每一次的踏查走訪都能帶給幼兒深刻的印象,也能為教室中的學習帶來新的契機或是探究的啟動關鍵。在教育部2016年所頒布的《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中》中強調在地化課程以及幼兒主動學習、動手操作以及與環境互動的重要性,結合主題的戶外踏查行動則是在此一精神下最能夠提供幼兒第一手經驗的活動形式。此外,透過主題踏查也能夠幫助幼兒與成長生活的社區環境有最直接的連結,對幼兒園周遭更加熟悉,也因深入探究而建立對在地的認同與情感。


幼兒在主題踏查可以學到什麼?

    那麼,幼兒究竟可以在主題踏查中學到什麼?又或者說我們希望幼兒在主題踏查的歷程中提升哪些方面的素養?

    在踏查出發前,幼兒透過討論與擬訂計畫增進口語及圖像的表達溝通能力;而幼兒覺察辨識、自主管理、關懷合作、推理賞析與想像創作的素養,皆有機會在踏查行動中與回到教室後的資料蒐集整理、行動後的表徵記錄與同儕合作深究行動的歷程中學習涵養。

而最重要的是能夠實踐課綱的精神,師生以實際行動走進社區、參與社區,能夠加深幼兒對於在地的情感與認同,進一步更可能發展方案行動,真實成為社區的參與者、共構者甚至是改造者。


關於主題踏查,幼師可以參考的規畫技巧

主題踏查的事前規劃

    也因此,教師本身對於主題踏查的目的地必須有足夠的先備知識。也就是說教師需要在課程開展之前,先進行一次幼兒園周遭環境的備課踏查,並且尋找相關的在地文史資料以進行備課作業。通常老師們不會是幼兒園所在社區的在地人,如果要尋找有關在地的特色、習俗傳統或是老故事,里長、在地的老店舖、廟宇或是在學校內年資較深的同事與在地生長的家長們都是可以挖掘寶藏的好對象。

    進到教室後,在準備帶領幼兒走出教室前,引導幼兒擬定踏查的計畫是重要的工作。老師可以先透過分享討論了解幼兒對於踏查目標的先備經驗,亦可先請幼兒回家問問看家人:知不知道幼兒園附近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或是故事?預先收集踏查範圍的相關資料。


師生共同擬定主題踏查計畫

    接著師生再從找到的資料中討論想要實地踏查的目標有哪些?路線要怎麼規劃?有時候一次踏查可能不夠,就要分成好幾次的行動,要經由哪些路線?到哪些地方?都是師生可以一起合作完成的初步計畫。

    地點與路線確定了以後,就可以與幼兒討論踏查要注意的事項及要帶的物品,並引導幼兒思考如何記錄沿途發現的景物?幼兒即可著手運用圖像與文字規劃行動,如加入規劃踏查行動時記錄用的表格或空白頁面,就可簡易裝訂成屬於幼兒每人自己一本,或是每組一本的踏查手冊。

    在這邊貼心提醒,如果預計的踏查路線中有經過店家、廟宇或探訪相關人物,建議老師在出發前一天先打聲招呼,預告對方第二天會帶著幼兒踏查途經甚至可能和對方有訪問互動,如此能讓社區鄰里及店家在預先被告知的情況下不覺被打擾、更樂於與幼兒互動,也有助於幼兒與社區的人事物建立更友善而深入的連結。


主題踏查行動中幼師有哪些任務

    帶著一群幼兒走出教室,最令老師們緊張的無疑就是安全問題。因此在行前就必須先規畫足夠的人力,請志工家長與隨行的助理員協助維護幼兒行走與活動的安全。而老師主要的任務,就是引導幼兒在踏查的路上觀察與探索。

    在幼兒特別有興趣的地點或事物多做停留,讓幼兒有足夠的時間觀察討論,老師此時的任務是引導幼兒說說看:關注到的是什麼?為什麼會對這項事物特別有興趣呢?也可以鼓勵幼兒嘗試以圖像記錄下來自己好奇的事物或是發現的疑問。此外,提示幼兒留意重要的建築或文物,引導幼兒從物件的外型特徵觀察,運用幼兒的舊經驗與看到的景物結合,討論特徵間的關係,都是能夠增進幼兒資料蒐集能力的學習策略。

    老師可以做的記錄則是沿途拍下經過的景色與探索的事物,特別是幼兒關注的焦點;幼兒與人事物的互動以及紀錄的樣態都是很值得紀錄的畫面。此外,若是幼兒有提出疑問,都可以快速記下來作為後續探索的學習素材。

如何在之後把踏查行動經驗帶回教室中的探究

    回到教室後,很重要的事情是請幼兒回顧踏查的經驗,最基本的回顧方式可以是團體的分享討論,對某一焦點特別有興趣的幾個幼兒則延續到小組中繼續探究。把踏查行動中印象深刻的人事物記錄下來也是重要的回顧活動,老師可以藉此看到每一位幼兒眼中的重點是什麼,以及他看待此焦點的角度與想法。藉由幼兒彼此之間分享踏查記錄與回顧的圖像紀載,相同與不同的想法都會在此時油然而生,老師從與幼兒的對話中發現可探索的想法與議題,做為主題課程繼續為向前深究的脈絡。例如,當幼兒都對街上的某間老店舖的外觀或是所賣的商品都覺得好奇,老師則能引導幼兒先分享自己看到老店舖有哪些特別的地方?運用回家問家人或找資料等方式蒐集老店舖相關的訊息,再規劃下一次前往老店舖拜訪的行動。 


第一次規劃主題踏查就上手

    經由良好規畫而執行的主題踏查行動,能夠提供幼兒主動投入計畫、執行、行動、蒐集整理資料、發掘深究議題並執行的深度參與歷程。在這邊說明老師們如何從頭開始規畫主題踏查的具體步驟:

  1. 老師預先針對踏查範圍進行實地勘查,尋找可探究的人事物,檢視行走路線的安全、評估幼兒腳程需要的時間,並尋找中途是否有合適幼兒暫事休息的地方。
  2. 與幼兒進行主題踏查的範圍與目標討論,共同規劃踏查路線與行動。
  3. 教師擬定踏查實施計畫,評估所需行政資源及志工人數,呈請單位主管核准。
  4. 發出家長同意書,如需徵求志工,可與同意書列於同一張通知單徵求願意擔任志工的家長。
  5. 單次踏查行動的教學準備:與幼兒討論本次踏查的路線以及要觀察與記錄的目標等。引導幼兒規劃要攜帶的物品與記錄工具。
  6. 踏查前再次目的地探勘,檢視踏查路線的狀況與安全,並適當安排幼兒可以休息的場所;與踏查可能途經的店家或社區鄰里人事先打聲招呼,告知隔日幼兒進行踏查的時間與目的。
  7. 踏查當日出發前及每次集合時應清點人數,並隨時留意幼兒健康及安全狀況。沿途可在幼兒焦點關注之處多做停留與觀察討論,如有店家或社區鄰里人士與幼兒互動,也可以鼓勵幼兒提問

    活動結束後回到教室後,師生分享討論並記錄回顧踏查經驗。針對主題議題聚焦方向整理踏查途中與回到教室後所做的記錄後,深入主題探究活動或後續踏查的行動規劃。


結語

    當幼師能夠掌握規劃主題踏查的技巧,帶著幼兒走出教室外,師生共構的課程也將有機會走得更有趣而深入。師生走訪幼兒園所在的校園、社區或是重要文化資產,幼兒認識熟悉在地環境,萌發對在地文化的好奇與興趣後,就更能在學習動機的驅動下扮演主動的角色與老師一起發展在地課程,進行接下來的方案行動或是興趣焦點的深入探究。或者從另一個方向,當幼兒率先對於某一焦點產生探究興趣時,教師從而規劃與幼兒關注焦點相關的戶外踏查地點,引導幼兒走出教室,實地探訪想要探究的事物或地方,並進行收集與整理訊息的學習行動。


    而無論從教師提供學習經驗引發興趣,或是由幼兒主動發掘議題進而師生共構課程,這兩種方向不同卻都因著主題踏查的行動提供幼兒實地探索經驗的統整性課程發展歷程,也發展幼兒的重要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