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我們想得不一樣:親師溝通橋樑的搭建

2022-09-30

    親師溝通一直是幼兒園家長、老師都要面對的重要課題,只要在網路上輸入關鍵字「親師溝通」,就會出現非常多闡述家長與老師互動技巧的文章。然而,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教學風格、不一樣的教育理念以及不一樣的班級經營目標,再加上每位家長心目中所謂的「好」老師定義更是各自表述,無形中增加了雙方良性溝通的難度。

    親師溝通的好壞,大大的影響著幼兒學習經驗與成長歷程,也牽動著整個園所的氛圍及品質。幼兒園老師通常是家長們在孩子求學生涯中遇見的第一位老師,但就如每個人對不熟悉事物的反應不同,家長面對老師的應對態度也大不相同,且親師間的互動與溝通有太多需要留意的細節,就算已經是教學經驗豐富的資深老師,都可能會在接新班時招架不住,甚至翻車。筆者藉由多年在幼教現場觀察到的現象與問題,提供給老師們幾個觀點參考。

平時多存一些親師情誼存款

    存款越多越好,親師間的情誼存款更是如此;平時多多投入「存款」,碰到事情才有辦法「提款」。這存款需要靠雙方一起努力與合作才能累積,但可先由老師這方投入一筆開戶基金。

從老師的角色來說,在帶班初期,建議積極的與家長溝通自己的理念與班級經營方式,「耐煩、不怕煩」是親師關係建立初期最重要的態度。

    也許老師心中是這麼想的:「帶班真的很累,老師是一對多,哪有精神每個家長都這樣應付?」這樣的心態很容易讓「存款」還沒產生就先出現「負債」;尤其彼此都在不熟悉的階段,一味的強調自己帶班辛苦,家長是無法體會也無法理解的,甚至會認為「這就是老師的工作啊!」

    當然,並不是要老師全盤的忍讓。帶班遇到的狀況,可以技巧性的傳達給家長知道。舉例來說,班上有肢體動作大的幼兒,在與家長溝通時建議以「具體事實、不含個人價值判斷」的方式陳述,並且將重點放在希望孩子改善與其他同學的人際互動,而非強調孩子的行為已經造成老師的困擾。這樣通常可以降低家長覺得孩子「被告狀」的不舒服感,對於老師的思考也會從「是不是在標籤我的孩子?」轉變成「老師關心我的孩子」。當家長這樣想,恭喜您,第一筆基金就存入戶頭了。

    接著,藉由班級的網頁、聯絡簿、班刊或是其他管道,讓家長持續接收孩子學習歷程、成長狀況、班級理念等,每一份用心都是一筆小存款,當存款越來越富裕,老師一定可以感受到與家長之間不用再戰戰兢兢的對談。到這階段,就算孩子出了一些狀況,也有足夠的存款可以讓家長不會馬上質疑老師,雙方可以心平氣和的解決問題,這就是平時多多累積存款的重要性。

別被網路媒體的訊息綁架了

    網路媒體訊息傳遞迅速,家長們在送孩子進幼兒園前,總不免會上網搜尋看看需要注意的事項。然而,通常映入眼簾都是一些不當管教的案例或新聞,在熟悉園所、老師之前,就已經先被灌注負面的焦慮感。

    老師也深受網路媒體眾多負面新聞的影響,造成一開始家長就不信任老師、質疑學校,老師擔心受怕下看每個家長都變成了「怪獸家長」,應對中不自覺的帶著防備的語氣,於是家長也覺得自己遇到了「刺蝟老師」...。如此惡性循環,親師初期互動的磨合期就會無限延長。

    老師們應該要稍稍轉念。首先,要有家長基本上都是為了孩子考量的想法。家長看到新聞報導成為驚弓之鳥實屬正常反應,但不需要過度的解讀家長詢問的動機與用心。縱使家長的教養方式不符合專業的精神,也應該放在後期慢慢溝通,而非一開始就把家長排除在外,認為家長對於孩子的學習毫無幫助。

    其次,建議可以慢慢尋找家長可以參與班務的時機,例如:提供教學資源、入班擔任專家角色等,讓家長有參與感、認同感,當家長越知道班上正在進行的課程,就越能支持老師,相對的就能減少很多被媒體荼毒的錯誤聯想。往後家長因為新聞事件前來詢問,也請老師們理直氣和的回覆,莫讓雙方都陷入了被媒體牽著鼻子走的窘境,親師互動才能跨出有效的一步。

江湖在走,同伴要有

    就算老師們正向積極的與家長互動,並做了所有正確的預防措施,還是可能運氣不好的遇到被告狀、被陳情的情形。若的確是老師這邊的疏忽,誠懇的面對、誠心的溝通是不二法則;若是偏向誤會的狀況,則請先按捺住心裡的不舒服,更不應對孩子有針對性、情緒性的激烈言詞。

    請求同事或主管的協助是很不錯的方式,讓老師們不至於有孤軍奮戰、勢單力薄的無助感,前提是園方必須先建立清楚、友善的溝通機制。當園方接收到家長的陳情,老師們需要將實際的狀況儘速提供給同事、園方知悉,而園所的主管們也必須肩負起緩衝、協調的責任。

    少子化的時代讓家長對老師常有更高的期許,溝通管道暢通與否更是讓家長安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親師彼此信任感建立之前,園所主管、搭班同事甚至互動良好的家長們,都是可以運用的好資源,集眾人的力量幫助老師自己,也幫助家長往尊重、和諧、平衡的親師互動模式邁進。

    親師溝通的難度提升,與老師社會地位的轉變、快速變遷的教育生態有也莫大的關係。老師能做的其實也就是讓自己保持專業、友善,可以的話,也建議視家長為教學生涯中的夥伴,畢竟,幫助孩子健康、平安的成長,一直都是親師雙方最大的共識與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