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2030雙語政策」中不平等的國民教育

2023-02-07

何萬順(東海大學外文系林南/蒲慕蓉講座教授) 

    當下民進黨政府雷厲風行的「2030雙語政策」,其政策願景,也就是戰略目標,究竟為何?執政者語焉不詳,甚至連「雙語」所指為何,也每每閃爍其辭。國教院一位研究員在其臉書上說:「我們院長、我的主管,和我本人,三個人對於雙語政策的了解與認知,就有好幾座山的距離」。國教院尚且如此,教育現場可想而知。

    2022/10/05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第一次排審「雙語國家發展中心設置條例草案」,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備詢,多位立委追究「雙語政策」之雙語,究竟是哪兩個語言?龔明鑫一再重複是「母語和英語」,經幕僚提醒下才澄清「母語」就是依據「國家語言發展法」所界定的20種「國家語言」。若其言屬實,「雙語國家發展中心」正確名稱應是「多語國家發展中心」或更精準的「國家語言及英語發展中心」,不是嗎?也才符合臺灣語文學會所倡議的「多語臺灣,英語友善」。

    但其所言不實。在國發會與教育部於2022/7/25最新修正的《2030 雙語政策(110至113年)計畫》中,明言「『2030雙語政策』即國際語言政策」。69頁的計畫書中,「英語」一詞出現576次,其他國際語言出現0次,「國際語言」就是「英語」。在「雙語國家發展中心設置條例草案」與「雙語政策發展中心設置條例草案」中,所推動的也只有英語。多位立委因此當面指出「雙語」名不符實,直言政策內容獨尊英語,應改名「英語政策發展中心」。

    這也可見「雙語國家」的政策願景,就是臺灣成為「英語國家」,但不會是美加英澳紐此等國家,而是加入新加坡、菲律賓、印度以及其他以英語為官方語的第三世界國家。這些英美前殖民地的人民,大多講的是深具在地特色的英語亞種,例如星式英語(Singlish)與印度英語(Indian English),但菁英階層講的卻是或有在地口音的英式或美式英語。語言在教育機會與社經地位上所造成的不平等顯而易見。

    因此,「2030雙語政策」中影響最為深遠的一環就是「雙語教育」。憲法第21條規定「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第159條規定「國民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狹義而言,國民受國民教育之權利義務,不分身分應受平等對待;廣義而言,國家提供國民教育的方式亦不應有不平等的待遇。華語文雖非我

    國法定(dejure)的官方語文,但早已是實際(defacto)的官方語文,且是最為通行的語文。因此在國民教育中,華語文作為非語言科目的授課語文與學習工具,是最不具內建優劣勢、最不易造成階級複製的語文。

    試想,國民教育中非英語學科的教科書,例如社會課本,若以華文台文夾雜、華文英文夾雜、全台文或全英文的方式呈現學科內容,在起跑點上即造成部分學生的學習優勢與其他學生的先天劣勢,勢必遭教育部退審。但「雙語教育」所推動的正是以英語作為學科的課室語言與學習工具,正是一個製造不平等的政策。英語弱勢的學生原本僅在此單一學科的弱勢,立即複製於所有學科。學生如此,教師也是如此。

    提升臺灣人的英語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性思維與邏輯辯證,而最重要的是誠實、公平與慈悲的價值,執政者只能在這樣的前提下提出語言與教育政策。「2030雙語政策」,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