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教總2025教師節教育政策施政調查問卷」結果

壹、問卷調查方式與相關背景說明
本次問卷由全教總提供近來相關教育政策,讓基層教師勾選其認為「應該立刻停止」與「應該立刻執行」的項目,全教總分別在這兩個向度之下,提供各十個近來的相關教育政策,供填答者勾選。
一、候選項目:
「應該立刻停止」的教育政策候選項目
- 校外導護
- 雙語政策
- 校園愛心球
- 新五專3+2
- 第七節藝能科排課
- 無差別受理校園投訴事件,有罪推論的調查機制
- 教師缺轉嫁現場超鐘點
- 幼兒園廉價延長照顧費用
- 教保人員18小時假日無休研習
- 放寬技術教師教授自然與科技領域科目
「應該立刻執行」的教育政策候選項目
- 增置校安人力
- 制止私校小聯考
- 真正落實行政減量
- 分十年撥補退撫基金
- 捍衛專業,當教師後盾
- 獨立於事假計算並由學校支付代課費的身心調適假
- 特教鑑定評估人員專職化
- 降低高中以下學校(含幼兒園)班級人數
- 全面檢視私校教師待遇,保障私校教師權益
- 爭取調高教師待遇(含學術研究加給、導師加給、特教加給)
二、問卷實施日期:
114年09月15日~114年09月22日。第二階段延長到09月26日
三、總填答人數:
11,150人
四、填答人背景:

五、填答人服務年資

貳、問卷填答結果與分析
一、「應該立刻停止」的教育政策前五名分析
各項目勾選百分比,按高低排序如下: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現場教師最希望教育部應該立刻停止政策的前五名為:
1.無差別受理校園投訴事件,有罪推論的調查機制(96.6%)
2.校外導護(79.3%)
3.教師缺轉嫁現場超鐘點(72.4%)
4.校園愛心球(68%)
5.雙語政策(63.9%)
根據這樣的結果可以推論,教師們認為最應該立刻停止的政策前五名,主要圍繞在「不合理的投訴機制」與「非教學的額外負擔」上,個別分析說明如下:
1無差別受理校園投訴事件,有罪推論的調查機制
現場教師最希望停止的政策當中佔據壓倒性的第一名,勾選率超過96.6%,幾乎所有的教師都認位應該要立刻停止。顯示現行的校園事件調查機制(如校事會議)已對教師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專業耗損。老師們普遍認為,此機制預設教師有罪,且投訴門檻過低,導致濫訴頻傳,直接造成讓教師動輒得咎,更需耗費大量時間心力在調查程序上,無法專注教學。問卷中的留言如「校事會議毀師滅校」、「拒絕濫訴 捍衛教師專業」等,都反映了基層內心的痛苦與不滿,
2.校外導護
校外導護已經是一個長久以來的爭議,可以說是代表了「非專業工作的無限延伸」的代表政策,但時至今日教育部仍然無法有效處理,表達勇敢將教師留在學校內的決心。教師們認為,導護工作屬於交通安全專業,應由義交、警察或其他專業人力負責。不論是教育部、教育局、縣市政府要求教師承擔此項工作,等同是將教師置於潛在的交通風險之中,權責與專業不符。
3.教師缺轉嫁現場超鐘點
此項結果反映了「教學現場人力不足且壓力爆表」的困境。學校現場因缺少教師,導致許多學校的課沒有老師上。原本在現場最需要被反省的就是:「為什麼沒有教師願意持續投入教學現場?」,但教育部想出來的做法卻是將多出的課程時數(鐘點)轉嫁給現職教師,導致教師長期超時工作,備課與休息時間被嚴重壓縮,影響教師身心健康,更直接衝擊教學品質。
4.校園愛心球
本政策可以說是「學校是教育政策提款機」的最佳代表。教育部時常會為了服務大眾,在沒有考量並與現場教師討論後,就逕自指揮學校應該要提供各種的服務,等同把學校當作「民眾服務處」,完全與教育場域該有的理念背道而行。最令現場教師生氣的,是這些政策受到反對以後,教育部不僅沒有思考如何停止,反而是轉為檯面下「試辦」,等待復出的時機點,絲毫沒有認為應該要與現場現場討論的必要性。
5.雙語政策
雖然現今已經從過往的「雙語國家」,改變為「雙語政策」,但本政策卻仍有高達65%的教師勾選,顯然這政策已經對台灣教育現場產生了不少的創傷。許多教師均留言反映,教育部與地方政府似乎沒有想要放棄雙語的亮麗外衣,積極透過各種管道要求學校進行各種的「雙語展演」,除了行政負擔,教師們擔心的就是教學本質與知識內涵被雙語目的所稀釋,讓學生的學習淪為表淺。
除了上述的五項,值得注意的還有「幼兒園廉價延長照顧費用」與「教保人員18小時假日無休」這兩項政策,也均高達60%的勾選率,前項政策造成幼兒在幼兒園時間不斷延長,與家庭分離,因為沒有充足的人力配套,也直接導致教保人員被迫拉長工作時間;後項政策也因為沒有法令授權提供的加班費或補休時間,衝擊教保人員的休息與生活時間。這兩項政策分別代表了教育工作的負擔已經是無止盡的延伸,讓基層教師長期配壓迫在不合理的勞動條件當中。
二、「應該立刻執行」的教育政策前五名分析
各項目勾選百分比,按高低排序如下:

根據本次調查結果,現場教師最希望教育部應該立刻執行政策的前五名為:
1.捍衛專業,當教師後盾88.9%
2.真正落實行政減量87%
3.爭取調高教師待遇(含學術研究加給、導師加給、特教加給)86.4%
4.增置校安人力78.7%
5.降低高中以下學校(含幼兒園)班級人數77.6%
根據這樣的結果可以推論,教師們認為最應該立刻執行的政策前五名,主要圍繞在「提升專業尊嚴」與「改善勞動條件」上,個別分析說明如下:
1.捍衛專業,當教師後盾
這是對「停止政策第一名」的直接回應,勾選率高達近9成,代表教師們已經不認為教育部是在支持現場教師。教育部必須當作是一個重大的警訊,應該要成為教師們的後盾,建立一個能夠篩選無理投訴、信任並支持教師專業判斷的機制。當面對不理性的家長或指控時,老師們不該是孤軍奮戰,而應有主管機關作為堅實的依靠。
2.真正落實行政減量
這項訴求長年存在,顯示問題從未被真正解決。問卷留言中「行政減量!根本是越減越多!!」非常具有代表性。教師們期望能從海量的評鑑、訪視、報表和成果製作中解放,讓時間與精力回歸到備課、教學與關懷學生上。但是細究根本,行政量爆多的原因除了「技術不足」與「行政官僚的概念」問題之外,也與與前述教育部已經把學校做提款機有高度的相關,將應該深耕的教育專業,要求老師提供各種「人民服務」,許多的行政作業其實都跟教育現場沒有太大的關係,留言裡面就有老師提到:「上班有超過百分之七十以上都在處理非關教學的事物」。
3.爭取調高教師待遇(含學術研究加給、導師加給、特教加給)
這個選項直接反映了教師對自身勞動價值未被充分認可的感受。許多老師認為,薪資(含學術研究加給、導師加給、特教加給等)已跟不上通膨及日益繁重的工作壓力。提高待遇不僅是實質的經濟支持,更是對教師專業的尊重與肯定,有助於留住優秀人才。
4.增置校安人力
此項與「停止校外導護」的訴求一脈相承。教師們期望由專職的校園安全人力來處理校安、意外事件等,讓校園安全回歸專業分工,使教師能專注於教學核心工作,也讓校園安全更有保障。在校安人力政策上,已經反映了因社會變遷的事實,當今的時代已經與過往不同,教育部應該要積極打造更安全與更精緻的校園人力制度與品質。
5.降低高中以下學校(含幼兒園)班級人數
本項更是多年來已經倡議許久的政策,然教育部始終視而不見,未能積極推展精緻教育,完全無法讓基層教師願意再相信教育部有心要改善教學品質。從教師們的回應可以知道,法令應該要具有積極性能導引現場有更佳的教育品質,但教育部總是被動不願意改變。如同一位老師在問卷當中所言:「如果連降低班級人數這種最基本的法令都還要等人口下降,那到底要教育部幹什麼?」
另外,「獨立於事假計算並由學校支付代課費的身心調適假」與「分十年撥補退撫基金」的勾選率也都分別高於60%,代表了基層教師期待教育部應該要更注重基層教師的勞動條件。
參、問卷留言結果與分析
本問卷另有設定「教師節想對教育部說的話」,問卷截止時候,共計收到6,669份留言,從留言內容可以感受到台灣基層教育工作者普遍的焦慮、無力與憤怒。
留言內容高度聚焦,情緒強烈,反映出系統性的困境已非個案。總體而言,教師們的核心訴求可歸納為三大方向:「還我尊嚴」、「給我後盾」、「勞動有價」。以下為詳細的留言主題分析與摘要:
一、專業尊嚴受損:「被濫訴」與「有罪推定」摧毀式制度
這是所有留言中 情緒最強烈、共識最高的主題。近乎所有留言都將矛頭指向「無差別受理的校園投訴(校事會議)」機制。
- 普遍感受:教師們普遍認為,現行機制已淪為「家長霸凌老師的武器」、「校長剷除異己的工具」。留言中充滿「校事會議毀師滅校」、「白色恐怖」、「私設刑堂」等激烈字眼,顯示此機制已對教師群體造成巨大心理創傷。
- 程序不公:教師們強烈控訴「有罪推定」原則。他們指出,任何未經查證的匿名或具名指控都能輕易啟動調查,而教師卻必須耗費大量心力「自證清白」,形容此過程「比法庭更可怕」。
- 訴求:教師們集體要求廢除或徹底改革校事會議。訴求包括:投訴應「實名制」、投訴人需「繳交保證金」、若查證為誣告或濫訴,投訴人應「負擔調查費用與法律責任」,以遏止「零成本霸凌」的歪風。
- 代表性留言:
「校事會議毀師滅校!低薪無尊嚴教師大逃亡!」
「法律都在講求無罪推論,只有學校違背法律。」
「家長濫訴,校事會議卻要老師自證清白。」
「一個家長咬定老師有罪老師就得遭殃?何不問全班家長意見?」
二、行政過勞:被「假減量、真加量」的行政雜務淹沒
「行政減量」被普遍譏諷為「世紀大謊言」、「越減越多」。教師們感到自己不再是教育專業人員,而是處理無盡文書與專案的行政工具。
- 工作內涵質變:
大量留言抱怨時間被各種評鑑、訪視、成果報告、線上填報、融入教學(雙語、食農、國防)所佔據,嚴重壓縮了備課、批改作業與真正關心學生的時間。 - 學校成為政策提款機:
老師們感到學校被迫承接了所有政府部門的宣導與績效壓力,從交通安全、衛生保健到反詐騙,皆需製作成果,讓教師淪為「政策提款機」。 - 訴求:
真正落實行政減量,廢除流於形式的評鑑與訪視,讓教師回歸教學本務。許多留言建議「行政專職化」,由公務員處理行政事務,讓老師專心教書。 - 代表性留言:
「行政減量!根本是越減越多!!」
「評鑑只是讓老師轉移重心到準備資料上,犧牲的是學生受教權。」
「能否讓教師回歸專業,就在教學上,而不是一邊處理行政事務一邊上課。」
三、待遇停滯:與付出不成正比的「功德式」薪酬
薪資待遇是另一個引爆集體不滿的焦點。教師們認為,在通膨與工作壓力劇增的背景下,薪資與各項加給的停滯,是對其專業價值的極大貶低。
- 萬年導師費與鐘點費:留言普遍提及「導師費3000元」已十多年未漲,換算下來日薪不到100元,卻要承擔從早到晚、包山包海的責任,完全不成比例。鐘點費也被認為遠低於市場行情。
- 相對剝奪感:許多老師將自己的薪資與基本工資、其他行業甚至軍警的調薪幅度相比,產生了強烈的相對剝奪感,認為自己是「被政府帶頭壓榨的廉價勞工」。
- 訴求:全面且有感地提升本俸、導師費、行政加給與鐘點費,並建立制度化的調薪機制,而非「恩給制」。
- 代表性留言:
「要馬兒好,又不給馬吃草,什麼心態?!」
「84年國中鐘點費360/堂(免稅),114年國中鐘點費378/堂(扣稅)。」
「導師費3000真的太少,一天不到100,家長有事,老師要隨時待命耶!」
四、教育部角色失能:缺席的後盾,多餘的豬隊友
絕大多數留言都表達了對教育部(及各縣市教育局)的極度失望。老師們感受不到來自上級的支持,反而認為主管機關是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
- 與基層脫節:普遍認為官員「活在象牙塔」、「不食人間煙火」,制定的政策完全脫離教學現場的真實困境。許多老師呼籲「官員請來第一線帶班一週」。
- 討好家長與民粹:教育部被批評為了選票而「一味討好家長」,在家長與老師的衝突中,總是選擇犧牲老師,讓老師孤軍奮戰。
- 訴求:教育部應扮演「教師的後盾」,而非「家長的打手」或「豬隊友」。應拿出肩膀,捍衛教師專業,勇敢與不理性的投訴和民粹壓力對抗。
- 代表性留言:
「請當老師的神隊友,而不是豬隊友!」
「教育部應該是基層的後盾,而不是抹煞教育熱忱的劊子手或幫兇!」
「今日投資教育,明日減少監獄。現在理解包容,他日國家繁榮。」
肆、綜合討論與結語
本次「全教總2025教師節教育政策施政調查問卷」的結果,說明了台灣基層教育現場的系統性危機。綜合數據與質性留言分析,其核心困境在於:教師的專業身分與勞動價值,正面臨「外部不當問責」與「內部不合理負擔」的雙重壓力,而主管機關教育部在此過程中,被普遍認為扮演了「失能後盾」甚至「加害者」的角色。
一、專業尊嚴的崩潰—從「教育者」到「被審判的服務業」
本次調查最驚人的數據,是高達96.7%的教師要求停止「無差別受理校園投訴事件,有罪推論的調查機制」。這與89.2%教師期盼教育部「捍衛專業,當教師後盾」的訴求,形成強烈對比,共同指向了當前教育現場最深刻的痛點:專業尊嚴的喪失。
留言中「校事會議毀師滅校」、「白色恐怖」、「動輒得咎」等字眼反覆出現,顯示此機制已非單純的申訴管道,而被視為一種「有罪推定」的制度霸凌。它讓教師的專業判斷變得無足輕重,任何未經查證的指控都能輕易啟動曠日廢時的調查,使教師從「傳道、授業、解惑」的專業角色,淪為時刻需要「自證清白」的防禦性服務人員。這種「零成本濫訴」的環境,正嚴重侵蝕教師的教育熱情與師生間的信任基礎。
二、教學本務的稀釋—學校淪為「政策提款機」
「校外導護」、「教師缺額轉嫁超鐘點」、「校園愛心球」及「雙語政策」等不受歡迎的政策,共同指向了第二個問題:非教學核心任務的無限擴張。這與教師們渴望「真正落實行政減量」、「增置校安人力」及「降低班級人數」的訴求,形成一個矛盾的循環。
分析顯示,教師們認為學校已被當作「政策提款機」,承接了從交通、衛生、社福到外交(雙語展演)等不屬於教育核心的業務。行政減量淪為口號,而師資不足的結構性問題,非但未從根本解決(如提升待遇、改善環境),反而以「超鐘點」的方式將壓力轉嫁給現職教師。一來造成教師身心過勞,更直接稀釋了他們投入備課、教學與輔導學生的時間與精力,最終損害的是學生的受教品質。
三、勞動價值的貶抑—「功德」無法發電的現實困境
高達86.6%的教師要求「爭取調高教師待遇」,這不是單純的經濟訴求,而是對自身勞動價值未獲肯定的倡議。留言中對「萬年導師費」與不成比例的鐘點費調幅充滿怨懟,並與基本工資、其他產業的調薪狀況對比,產生了強烈的相對剝奪感。
這樣的結果顯示,在工作壓力與社會責任劇增的同時,教師的實質回報卻長期停滯。當「教育愛」與「做功德」成為要求教師承擔更多責任的藉口時,卻又忽略了教師同樣需要面對通膨與生活壓力。這種付出與回報的嚴重失衡,是造成人才不願投入、現職教師萌生退意--「教師荒」--的根本原因之一。
四、結語:信任的崩潰與國安層級的教育危機
綜合來看,本次調查所呈現的,是基層教師對教育部信任的徹底崩潰。留言中將教育部形容為「豬隊友」、「劊子手」,反映出教師們普遍感受不到來自主管機關的支持,反而視其為困境的主要製造者。
教師們的訴求是一個更根本的價值:請讓教師回歸專業,給予應有的尊重與支持。當捍衛專業、落實減量、提高待遇成為近九成教師的共識時,這反映的一方面是「勞動條件問題」,同時也是攸關台灣未來競爭力的「國安問題」。若主管機關持續忽視這股集體的呼籲,放任教育現場的專業價值與勞動尊嚴繼續流失,那麼台灣教育的崩壞,將不再是危言聳聽,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