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十年美感之路:與孩子共築生活中的美學經驗

2025-04-16

全教總幼委會副主委   楊麓潔

高雄市路竹區北嶺附設幼兒園 

美感教育的起點:生活中的感動 美感教育的起點,

        往往源於生活中最平凡的片刻。那是一個平凡的早晨,我與孩子們在操場運動。一個孩子忽然抬頭看向一棵老樹上的鳥,說:「那隻鳥在唱歌,好好聽喔!」我們靜下來,一起聆聽。沒多久,他又補了一句:「牠唱歌的時候,看起來很幸福耶!」這樣的片刻深深打動了我。這不是一堂事先準備好的美術課,也不是一場精心安排的表演活動,而是一段生活中自然而然發生的美感經驗。

        孩子「看見」、「聽見」、「感受到」,並且用語言說出來,這就是我心目中真正的美感教育起點。當《幼兒園課程大綱》中正式設立「美感領域」,我的美感教育旅程也因此啟動。從最初的陌生與迷惘,到如今成為實踐者與倡議者,我深知:美感不是外加的修辭,它是生活的本質,是孩子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以杜威「做中學」理論的指導下,我們主張藝術來自生活,教育源於經驗。美感教育不僅止於觀賞美術館中的作品,而是孩子在每一次互動、每一段感受、每一件創作裡所累積的生命經驗。


 美感教育的實踐:在生活中播下美的種子 

         在幼兒園,我們逐步構築了一套日常化的美感教育體系,讓美感滲透到每一天的生活中。每天的晨圈時間,我們透過靜心對話,談論生命、情緒與自然,並搭配鬆散素材的創作,讓孩子透過簡單的活動建立共同經驗,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每週,我們帶孩子走進社區,觀察建築、人物與文化,拓展孩子對「美」的定義。春季看日出、秋季露營、夏日泡湯,這些戶外教育活動讓孩子親身體驗自然之美,並與環境建立深刻連結。

        我們將主題式教學與藝術創作相結合,設計探究課程,鼓勵孩子觀察、思考、創作與分享。透過成果展,孩子不僅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深化對美的理解。甚至在108學年度,我們推動「餐桌美感」,透過更換三色碗、改用分格餐具與木盤瓷器,搭配插花、燈光與背景音樂,讓用餐成為一種美感體驗。孩子對食物產生好奇與期待,挑食狀況改善了,也更懂得欣賞食物的設計與擺盤。美感教育不僅限於課堂,它存在於每一頓飯、每一張桌、每一次選擇中,潛移默化地建立。 


 孩子的成長與美感教育的影響 

         美感素養的三大能力為「探索與覺察」、「表現與創作」、「回應與賞析」。透過美感教育,這些素養在孩子身上展現出豐富的面貌。他們在戲劇遊戲中用肢體與角色傳達情感,在禪繞畫中一筆一畫地沉浸創作,練習專注與自我安頓;在扮演區,他們設計服裝、模擬生活,發展想像力;在烹飪區,他們認識在地食材並設計擺盤,用味覺與視覺共同創造美

        戶外活動則包括踏查社區廟宇雕刻之美、拍攝在地建築風貌、收集植物素材製作藍晒畫與拓印明信片。孩子在每一次與世界互動中,逐步建構對美的認知與感受。除此之外,我們也努力讓美感教育延伸到家庭,透過共學活動與展覽互動,邀請家長成為孩子的美感夥伴。我們鼓勵家長與孩子好好說話、一起吃飯、一起散步;陪伴孩子旅行、接觸自然;一起閱讀繪本、創作圖畫,並尊重孩子的創作過程而非過度指導。透過分享孩子的改變,我們逐步建立家長的理解與支持,讓美感教育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美感教育的未來:信念與想像 

         在偏鄉校園,經費與空間始終有限,但我們透過資源再利用與社區連結,設計出低預算高效益的活動。例如,使用廢磁磚創作馬賽克藝術、與在地藝術家合作設計園牌,或在疫情期間拍攝「口罩下的笑容」攝影計畫,將困境轉化為藝術表達與社會反思。未來,我們嘗試結合AR與VR技術,延伸孩子的美感經驗,例如透過AR讓孩子繪製的角色「活起來」,或利用逐格動畫創作故事腳本與場景,製作成動畫作品。

        科技並非取代感官經驗的工具,而是延伸感知、觸發創造力的媒介。美感教育是一場長途的旅程,需要時間、耐心與信念。它不是額外的「加法」,而是對生活的重新詮釋。每一次看見的感動、每一次創作的喜悅、每一次分享的勇氣,都是孩子與美之間的深刻連結。只要我們相信生活即藝術,教育即感動,就能在每一個日常場景中播下美的種子,與孩子共同走在這條美感之路上,看見屬於他們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