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與資方不是零和遊戲

確實,多數人對於工會與資方的立場想像都是對立面居多,畢竟工會的源起也是因為抗爭而來。然,如果靜下心來思考的話,兩者的關係可以說是一種「結構性的矛盾」,但不必然是「絕對的對立」。
結構性的矛盾:為何緊張關係是天生的?
會有這層關係的緊張,源於兩者在組織中的根本目標不同:資方(經營者): 主要目標是追求企業的永續經營與利潤最大化。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們會傾向於控制人事成本(薪資、福利)、提升生產效率、並保有最大的管理彈性(例如:調動、解僱、決定工時的權力)。
工會(受僱者): 主要目標是保障與提升會員的勞動條件、薪資福利、工作安全與職業尊嚴。工會希望透過團結力量,爭取更高的薪資、更短的工時、更好的福利,並限制資方單方面的管理權力。
一方想降低成本,另一方想提高待遇;一方想保有權力,另一方想制衡權力。在資源分配(例如公司賺的錢要分多少給員工)和權力劃分上,兩者天生就存在著矛盾。這就是為什麼在薪資談判、勞動條件協商時,我們常會看到劍拔弩張的場面,感覺就是種「零和遊戲」:只有輸贏沒有和局。
然而,如果雙方只看到矛盾與對立,那對誰都沒有好處。成熟的資方和成熟的工會,都會明白彼此其實是「同在一艘船上」,彼此應該體認到互相有的共同利益,要成為溝通的橋樑,才能帶來穩定性的價值。
企業如果倒閉,員工就會失業,工會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因此,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是勞資雙方的共同利益。一個穩定、安全、有向心力的勞動力,能提升產品質量與生產力,這對企業的長遠發展相當重要。而對資方來說,工會可以作為一個有效、單一的溝通管道。與其面對數百、數千名員工的個別意見,不如與一個能代表集體意志的工會進行理性協商,這樣更有效率,也能達成更具約束力的協議。同時,透過團體協約,勞資雙方可以把薪資、工時、福利等規則白紙黑字地定下來,這能幫企業帶來可預測的人事成本與穩定的勞動關係;對勞工而言,則帶來了明確的保障。
在這種思維下,勞資關係可以從「零和遊戲」轉變為「雙贏賽局」。工會可以協助資方推動內部訓練、改善生產流程、提升員工士氣;而資方則將經營的成果,以更公平的方式回饋給員工。這就是所謂的「勞資夥伴關係」。
既然勞資關係兼具對立與合作的雙重特性,那麼關鍵就不在於消滅分歧,而在於建設性地管理分歧。其核心精神就是「對話」與「協商」。
比較理想的互動模式,是建立一個常態化、制度化的溝通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可以承認彼此立場,雙方都理解對方存在的目的與立場,不將對方妖魔化。也能相互尋求共同利益,努力尋找能讓企業與員工共同受益的方案。當然,就法治立場來看,更該以「團體協約」的形式,將協商的成果以白紙黑字固定下來,作為雙方共同遵守的法律基礎。
這種關係,與其說是「對立」,不如稱之為一種「健康的張力」。這股張力能時刻提醒資方善盡雇主責任,也督促工會以務實、理性的態度為會員爭取權益,最終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
難道為了共贏,工會都不能對資方提出建議、批判嗎?
雖然說協商是重點,這並不表示為了協商,工會好完全不能針對資方進行建議與批判,這樣就完全誤解了工會的本質。工會與資方是一種平權,不是誰附屬誰的概念。一個真正健康的工會,「必須」要能對資方提出專業的建議與基於事實的批判。這不僅是工會的權利,更是其核心的職責所在。
所謂「健康的關係」,不是指一團和氣、粉飾太平的「鄉愿」關係,而是一種「既能合作,又能制衡」的成熟關係。一個健康的工會,應該透過以下幾個原則,來與資方保持這種「健康的張力」:
1. 既合作,也監督
在攸關公司存續、提升生產力、改善流程、推動職場安全等有共同利益的議題上,工會應主動伸出友誼之手,扮演積極的貢獻者。這能建立信任,讓資方明白工會是「來幫忙的」,而不只是「來找麻煩的」。在涉及勞動條件、薪資分配、法律合規性、管理措施是否侵犯員工權益等議題上,工會必須毫不猶豫地舉起監督與批判的手。這隻手,是為了確保拔河繩的另一端不會將所有利益都拉過去。
為了共贏而放棄批判,那不叫工會,那叫「附屬御用工會」或「聯誼會」,它將完全喪失保障勞工權益的核心功能。
2. 以實力為後盾,以協商為優先
工會的批判與建議之所以有份量,不是因為說得比較大聲,而是因為背後有「集體力量」作為後盾。這個實力來自於會員的團結與向心力。健康的工會會把協商作為優先手段,永遠將理性的談判與協商作為解決問題的第一方法。 但同時,工會必須讓資方明白,如果協商破裂,工會擁有並敢於使用合法的爭議手段(如:調解、仲裁,乃至於罷工)。
這種「先禮後兵」的策略,能促使資方更認真地坐上談判桌。沒有實力作為後盾的批判,很容易被當成耳邊風。
3. 對事不對人,用專業說話
工會不是為了鬥垮特定的人物,應該避免人身攻擊:批判的對象應是「某項決策」、「某個制度」或「某個行為」,而不是針對某位經理或老闆個人。例如,與其說「你這個老闆太小氣」,不如說「根據財報,公司去年獲利成長了15%,但基層員工的薪資卻凍漲了三年,我們認為這在利潤分配上是不公平的。」。工會在提出建議或批判時,應該盡量附上數據、法條、業界案例或內部調查。專業的論述遠比情緒性的口號更有說服力,也更能贏得尊敬。這讓資方知道,工會是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來「發洩情緒」。
4. 建立常態化的溝通管道
健康的關係需要持續維護。一個成熟的工會會推動建立「勞資會議」或其他定期溝通的平台。這有兩個好處,一是預防勝於治療,很多小問題可以在例行會議中就獲得解決,避免累積成大衝突;二是建立默契,長期的互動能讓雙方更了解彼此的底線與思維模式,減少誤判。
批判不是為了撕裂,而是為了平衡
所以,我們請務必記住:工會的批判與建議,其目的不是為了撕裂關係,而是為了「校準關係」,將偏離的平衡點拉回來。一個不敢或不懂得如何批判資方的工會,是失職的。而一個只懂得用激烈手段批判、卻不懂得合作與專業溝通的工會,則難以長久。
最理想的狀態是,資方能將工會的批判視為一種「內部管理診斷」,是一種能讓公司變得更好的壓力。而工會則將每一次的批判與協商,都當作是朝著「更公平、更永續」的勞資關係邁進一步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