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工會委員會幹部角色定位與專業效能

2025-11-18

        具有一定程度規模的工會組織,內部會設有各階段的委員會,章程內會明訂維護教師專業自主及保障其權益為宗旨。各教育階段的委員廣義上也可以視為重要的幹部之一。委員會主要擔任諮詢與解決問題的重要智庫,與組織決策系統是一種相互支援的關係。所謂的相互支援,指的是委員會必須以其深厚的專業能量,來輔助組織做出更可靠的決策,並精準評估各項政策可能帶來的長遠影響。委員會的專業效能,決定了工會論述的深度與廣度,也直接影響工會的社會形象與會員的向心力。

        委員會成員如果對於自我角色定位不清,將自己視為是監督或者是單純來要求教師工會幹部執行自我意見的話,會對工會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

一、 組織治理的混亂與權責不清

        工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而監事會才是法定的監督機構。如果委員會自視為監督者,就等於在工會內部創造了一個「影子監事會」或「太上理事會」,這完全混淆了組織的指揮系統與權責劃分。理事會的決策將形成空談,無法有效領導。這種角色錯位會直接導致委員會與組織幹部、理事會、監事會之間的權力鬥爭。會議的重點不再是討論如何應對外部議題,而是變成了「誰說了算」的內部角力。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會被消耗在無謂的程序爭議和地盤爭奪上,這就是最典型的「內耗」。

二、 決策癱瘓與專業性的喪失

        當委員會成員是基於個人感受或片面經驗,只想「要求」幹部或理事會做事,而非嚴謹的研究實,會讓委員會喪失其最重要的「專業研究」功能。會議淪為每個人發表高見的「意見表達會」,而不是基於事實與數據進行分析的「工作會議」。如果每個成員都堅持自己的意見必須被採納,討論就無法聚焦,更難以形成可行的方案。組織幹部或理事會收到的將不是一份經過委員會內部整合、具有共識的專業建議,而是一堆彼此矛盾的個人意見。這會讓整個在運作的團隊無所適從,最終導致工會面對重大事件時反應遲緩,甚至錯失良機。

三、 內部矛盾激化與組織文化敗壞

        理事會的幹部是會員選舉出來的決策者,他們需要承擔最終的法律與政治責任。如果委員會成員在不需負責的情況下,不斷以監督者自居進行批評或下指導棋,會讓理事會成員感到極大的挫折與不被尊重,嚴重時將導致有能力的幹部心灰意冷而離開。當「監督」與「要求」成為常態,信任感就蕩然無存。組織內部會逐漸分裂成不同派系,彼此猜忌、攻訐。這種充滿負能量的環境,不僅會讓有心想做事的幹部感到窒息,更會讓新進成員望而卻步,導致組織人才斷層。

四、 對外形象與行動力的弱化

        一個深陷內鬥的組織,不可能有力氣去應對外部的挑戰。當政府或資方推出不利政策時,工會可能還在為內部由誰主導、意見分歧而爭論不休,根本無法團結一致對外。當工會無法提出基於嚴謹研究的統一主張,而是對外呈現出多頭馬車、雜亂無章的聲音時,其在媒體與公眾心中的專業形象將蕩然無存。這會讓工會的訴求被輕視,也難以爭取到社會的支持。

        事實上,委員會成員的這種角色錯位,其危害遠比單純的「沒做事」要大得多。它會從根本上影響工會的組織基礎、癱瘓決策機能、敗壞組織文化,最終使工會喪失所有行動力。因此,在委員會成立之初,就必須透過章程、內部規範以及幹部培訓,極其清晰地界定委員會的職權與角色定位:委員會是一個「支援、研究、建議」的單位,而非「監督、命令、拍板」的單位。其成果應是「專業方案」,而非「個人意見」。建立這樣的共識,是工會健全運作的基石。



工會內部委員會幹部的專業效能,可以透過以下幾個面向來建立與展現:

一、 透過「新聞稿撰寫」,鍛鍊政策論述與外部影響力

        撰寫新聞稿,是將內部專業意見轉化為外部影響力的第一步。它不僅僅是文字工作,更是一場嚴謹的思辨過程。為了寫出一篇有力的稿件,幹部必須深入研究政策的來龍去脈、梳理正反意見,並用清晰的邏輯與精準的文字,將工會的立場有效地傳達給媒體與社會大眾。這個過程,不僅能顯著提升個人的政策理解與表達能力,一篇好的新聞稿更能發揮強大的社會制衡力量,甚至可能促使決策高層重新評估或修正政策方向,其關鍵性不言而喻。

二、 藉由「時事論述」,建立輿論話語權

        工會不能只是一個關起門來討論問題的內部社群。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主動參與公共領域的對話,是建立社會話語權的唯一途徑。近期的虐童案或校園監視器爭議即是明證。當社會輿論因單一事件而沸騰時,若缺乏教師專業角度的論述來平衡報導,大眾的理解便會趨於片面,甚至對整個教師群體產生誤解。委員會幹部應持續就教育時事發表評論與分析,讓工會的聲音能留存在公眾的視野中。平時的點滴累積,才能在關鍵時刻發揮穩定風向、澄清視聽的作用,避免輿論一面倒地衝擊教育現場。

三、 深耕「教學專業文章」,塑造工會專業形象

        要扭轉社會上部分人士對於工會「只爭權益、不談專業」的刻板印象,最有力的方式就是展現我們的專業實力。委員會幹部應帶頭撰寫與分享教學實務、課程發展、兒童心理等相關的專業文章。例如,當我們發布的幼教專業文章,頻繁地被其他教育社群引用,甚至有園所主動轉發給家長參考時,這就是工會專業量能最直接的證明。這不僅提升了工會的專業形象,也讓社會理解,我們對權益的爭取,正是為了保障更優質的教育品質。

四、 投入「法令意見分析」,成為會員的堅實後盾

        除了對外發聲,對內的專業支援同樣不可或缺。教育現場的勞資問題、學生輔導管教的權責劃分,往往與繁雜的法規命令緊密相連。委員會幹部若能持續精進自身的法律知識內涵,培養解讀與分析教育法規的能力,便能在會員遭遇法律疑義或權益爭議時,提供第一線的諮詢與協助。這種專業能力,是建立會員信任感與組織凝聚力的重要基石。

五、 著重「教育政策趨勢的觀察與研判」,擘劃組織長遠發展

         專業效能不僅體現在對當下問題的回應,更展現在對未來的洞察力。委員會幹部需要跳脫日常瑣碎的會務,從更宏觀的視角思考大環境的政策走向。例如,不同身分(教師、教保員)的整合對勞動條件的影響、公共化政策的真實意涵、科技(如監視器)進入校園的倫理與法律邊界等,都是影響深遠的議題。平時對這些議題進行多面向的思考與沙盤推演,當媒體臨時詢問或重大政策發布時,工會才能提出有深度、有準備的回應,而非倉促應戰。

六、 奠基於「教育現場的調查研究」,讓主張有憑有據

        所有論述的基礎,都應來自於真實的現場。委員會的專業效能,最終要建立在對教育現場的深刻理解之上。透過問卷、訪談、焦點座談等方式,進行系統性的調查研究,能將個體教師的感受與困境,轉化為具有說服力的數據與證據。當我們的主張是建立在「對三百位教師的調查顯示...」而非「我聽說...」的基礎上時,其份量與可信度將不可同日而語。紮實的調查研究,是工會所有倡議行動最堅實的後盾。


    教師工會委員會幹部的角色,必須要超越傳統的權益代表,具有複合型的能力。上述六個面向的專業效能,彼此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工會的影響力與公信力。唯有不斷深化自身的專業內涵,我們才能真正扮演好工會智庫的角色,為組織提供最可靠的決策輔助,並在捍衛教師權益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