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準公共幼兒園要走向何方?

全教總幼委會主委 楊逸飛
台灣幼教公共化的目標曾是教育部的核心承諾,但如今卻因準公共幼兒園的失控擴張而陷入危機。根據教育部統計113學年度全國教保服務機構計6,961園(中心),其中公立幼兒園(含分班)計2,453園、非營利幼兒園(含分班)計402園、準公共教保服務機構計2,039園、一般私立幼兒園計1,920園(其中醫院附設計6園)、職場互助教保服務中心計133處,社區(部落) 互助教保服務中心計14處,尚無商業設立之幼兒園。
確實相較以往,幼兒園數量增加不少,現今已經是幾乎可以讀幼兒園的時代了。但詳細檢視可以發現台灣未來幼教公共化的危機已經悄悄來臨。
截至113學年度,準公共制度推展6年共有2039間,等於每年339間,換算下來幾乎是每一天就有一間準公幼產生。幼托整合後社會就一直呼籲,要拉高公共化幼兒園的比例。107年左右,當時公幼與非營利的比例大約是4成,教育部為了加速公共化,提出了「過渡措施」的準公共化幼兒園,但卻因為沒有計算好人口分布,導致過去幾年讓公共化幼兒園陷入招生危機,至今這個「過渡措施」不僅沒有規劃退場機制,反倒是總數量都快要超過了原本公共化的數量,經過7年,如今公共化幼兒園的比例竟然還是與7年前的4成相當,倘若不計算非營利幼兒園,公立幼兒園的占比竟然倒退回3.5成,教育部大力推廣公共化,結果比例竟然還倒退?
當然,從家長端來看,就讀幼兒園的負擔相較以往確實減輕不少,但作為中央政府的格局,應該回來經營政策的核心價值,才能達到永續。所以,全教總在此想請問教育部幾個關鍵問題:
1.準公幼為何成為鳩佔鵲巢的政策?
教育部是否有清楚規劃準公共幼兒園的數量與分布?在少子化趨勢愈發明顯的情況下,為何仍允許準公共幼兒園以如此驚人的速度擴張?是否有追蹤這些幼兒園的品質與效益?
2.公共化的核心地位是否被稀釋?
準公共幼兒園的數量已接近甚至超越公立幼兒園,這是否意味著教育部正在以「準公共化」取代真正的公共化?公立幼兒園原本應是幼教公平的基石,如今卻面臨生存壓力。教育部是否仍堅守提升公立幼兒園比例的承諾?
3.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在哪裡?
準公共幼兒園的大量資源投入,是否壓縮了公立幼兒園與非營利幼兒園的發展空間?偏鄉地區的幼教資源是否因此更加不足?教育部是否有公開透明的資源分配標準,避免公共資源過度集中於都市地區?
如今幼兒園因為少子化與準公共幼兒園氾濫的影響,幾乎都所有類型的幼兒園要面臨招生困境,未來如果公幼、非營與準公都面臨存亡危機的時候,教育部會選擇將資源投入在哪一邊呢?
教育部,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