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育決策如何避免低級錯誤

2025-10-07

羅德水(全教總文宣部主任)

        適值暑假,又傳出二個讓學校教育人員雞飛狗跳的政策,一是教育部長宣布,要求限期盤點全國中小學球具器材,開放給社區民眾在放學、假日到校運動借用,民眾運動不必再自備球具;一是教育部建議中小學第七節課可安排體育、綜合活動、藝術、生活課程等活動性質課程,希望讓學生獲得身心調節。毫無意外,這二項政策都遭到學校與教育人員強烈反彈,教育部隨即調整政策,稱「校園愛心球」就像「愛心傘」的概念,由教育部提供,學校不需要管理;至於中小學第七節排課問題,只是鼓勵性質,並非強制,並提供額外獎勵金給縣市政府。

        然而,教育部的說法顯然沒有贏得多數教育人員認同,究其關鍵,從源頭就錯誤的政策或離譜的錯誤,很難透過事後的包裝取得正當性,最好的做法是從決策源頭杜絕,誠實認錯並避免重蹈覆轍,而不是等輿論譁然後再轉彎。

        政府出現政策失誤並不罕見,即使很難做到零錯誤,至少應努力減少錯誤決策,尤應避免出現離譜至極的低級錯誤,從班班鮮奶、校園愛心球到限制學校排課,爭議政策反覆在部會首長之間流轉,不禁要問,班班鮮奶的學費是不是白繳了?

        要如何減少政策失誤,從源頭避免低級錯誤導致的災難,以下提供幾個可思考的面向。

只要對人民有利,政府就能要求學校配合?

        從班班之亂開始,這些明顯影響正常校務運作與教學的政策,無不打著為孩子好、擴大服務民眾的旗號,班班鮮奶是為了替兒童補鈣,校園愛心球是鼓勵全民運動,而限制學校排課則是為了調適孩子身心,「立意良善」成為要求學校配合辦理的廉價理由。要問的是,學校教育的核心任務為何?上述政策是否將影響學校執行核心任務?以中小學捉襟見肘的人力配置來看,不難想見這些政策實施後將面臨多少困難,會引發多少混亂?就算是回應民眾需求,政府服務的範圍與內容也應該有適當的界線,特別是要求學校服務的項目極可能影響正常校務與教學時,就有侵害學校教育的主體性與教育品質之虞,斷非一句「替學童補鈣」或「鼓勵全民運動」就可以橫行無阻。

        再以宣稱讓學生獲得身心調節的排課問題為例,受限於學校場地與師資,要求第七堂課只能排音樂、體育、綜合課程,說穿了不是意願問題,而是能否排得出來的現實問題。教師何嘗不想落實適性教育與正常教學?但真正困擾學校的,莫過於令各校教育人員疲於奔命的校園事件處理,以及嚴重干擾、影響正常教學的錯誤政策,比如遲遲不願意徹底檢討的雙語政策,要真正替學校師生減壓,卻不終止錯誤政策,相應支援人力也遲遲未能到位,豈不本末倒置?

幕僚應勇於挑戰權威,首長應鼓勵幕僚糾錯

        「官大學問大」是陋習,自班班之亂以降,這些錯誤政策背後都有明顯的官大學問大幽靈,之所以堪稱「低級錯誤」,一言以蔽之,在學校系統服務過的人斷無可能提出這樣的政策,究竟這些遠離學校實際情況,徒增辦學困擾的政策由何而來?是首長突發奇想?或是下屬迎合上意?令人匪夷所思。要杜絕災難性的惡性循環,與其事後滅火,不如從源頭減少錯誤決策,筆者以為,善盡職責的幕僚,要勇於挑戰長官權威,而真正尊重專業意見的首長更應鼓勵幕僚勇敢糾錯,以前揭三項低級錯誤為例,但凡有尊重專業的首長,或敢於直諫的幕僚,何以致此?

教育治理應有中心思想,政策應充分對話

        教育施政應有中心思想,並針對問題提出對策,改善環境、減輕教師壓力、落實行政減量,不僅是近年來教育圈關注焦點,也是教育部、地方教育局處的施政重心。然而,從班班鮮奶以來,似乎都是反其道而行,完全背離教育部自己推動的施政主軸,教育日益民粹化,不僅使學校成為服務業,教育人員的專業更是每況愈下,缺乏中心思想的主管機關不正是始作俑者?

        學校不是廉價的施政提款機,主管機關要當學校的後盾,並將解決教育沉痾作為治理重心,不要成為阻礙教育進步的

絆腳石。(原載天下《天下雜誌》獨立評論@天下202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