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場

適值暑假,又傳出二個讓學校教育人員雞飛狗跳的政策,一是教育部長宣布,要求限期盤點全國中小學球具器材,開放給社區民眾在放學、假日到校運動借用,民眾運動不必再自備球具;一是教育部建議中小學第七節課可安排體育、綜合活動、藝術、生活課程等活動性質課程,希望讓學生獲得身心調節。毫無意外,這二項政策都遭到學校與教育人員強烈反彈,教育部隨即調整政策,稱「校園愛心球」就像「愛心傘」的概念,由教育部提供,學校不需要管理;至於中小學第七節排課問題,只是鼓勵性質,並非強制,並提供額外獎勵金給縣市政府。

針對中小學近年面臨嚴重的教師荒,教育部於上週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公開表示,將規劃彈性聘用管道(免修職前學分、免考試、免實習),擬自115年度起讓具業界資歷者得以進入中小學教學現場擔任專業及技術教師或教學支援老師。

《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自106年施行至今近8年,依據條例第21條及《公立學校教師獎金發給辦法》,偏遠地區學校教師久任獎金將於今年底首次發放。然而,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全教總)檢視現行制度發現,久任獎金與介聘資格均以「同一學校連續服務年資」為基準,忽略教師在不同偏遠學校的整體貢獻,恐削弱教師長期投入偏遠教育的意願,影響教育品質與師資穩定性。

簽約之工會與雇主或雇主團體,應早在相當期限前,就針對新的協約形成而開啟協商,最理想的狀況自然是無縫接軌,前後兩個協約接續施行,但難免不符期待,不論是就重要內容沒有共識,特別是在如現行協約被一方認定為不利,欲透過新的談判而擺脫修改時,或甚至勞資雙方關係緊張,呈現對峙,則往往新的協約共識難以出現。

已經展延過兩次的大班一師制度,在2025年8月1日正式上路,未依規定配置教師的園所,依法會面臨相關罰則。面對這個政策,同時近幾年又面臨幼教人力荒的困境,在幼教業界當中不乏質疑此政策的可行性與否。此外,實務上已經很難招聘到具有教師證的人,甚至亦有主張不要堅持大班進用教師,應該就可以化解人力困境的聲音出現。

台灣幼教公共化的目標曾是教育部的核心承諾,但如今卻因準公共幼兒園的失控擴張而陷入危機。根據教育部統計113學年度全國教保服務機構計6,961園(中心),其中公立幼兒園(含分班)計2,453園、非營利幼兒園(含分班)計402園、準公共教保服務機構計2,039園、一般私立幼兒園計1,920園(其中醫院附設計6園)、職場互助教保服務中心計133處,社區(部落) 互助教保服務中心計14處,尚無商業設立之幼兒園。

權益從來不會從天而降,教育環境的改善亦非坐等可得,而是需要大家者團結一致共同努力,才有獲得改善的可能,特別是身為教育領域中較為小眾的特殊教育更是如此,而積極參與教師組織正是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的最佳體現。

去年班班鮮奶之亂,記憶猶新,但官員顯然沒有記取任何教訓,日前教育部長鄭英耀又在全國局處長會議拋出的校園愛心球「創意發想」,各界聞訊一片罵聲,除了官員,幾乎沒有人認為可行。

行政院會今年通過「115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明年度總預算歲入2兆8623億元、歲出3兆350億元,惟未包含軍公教調薪方案。據悉,針對公教退撫基金之撥補比照今年,仍舊採取分20年撥補之方案。對於政府施政總是犧牲公教人員權益,對退休基金之永續亦無實際作為,全教總表達嚴正抗議,並提出以下具體主張。

2025年5月9日,《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在立法院落槌三讀通過的那一刻,您是否也聽見了無聲的轟然巨響?長久以來,在五一國際勞動節這天,用放假與否來分化臺灣勞工的高牆,終於倒下。我們都知道,正如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人力無法讓堅固的高牆一夕崩塌。究竟這道高牆是如何推倒的?帶您回顧這六年來全教總努力的軌跡。

特教加給從民國81年調整為1800元後,已凍漲超過30年,在全教總努力爭取下,教育部終於具體規劃特教加給調升額度,但卻表示因各縣市未達共識,行政院遲遲無法核定。經本會鍥而不捨、持續溝通,最終成功取得全國各縣市一致同意「特教加給調升1000元」方案的共識,為特教教師合理待遇跨出重要一步!

歷經多年爭議,教育部長鄭英耀日前宣示將調整雙語政策方向,不再強制中小學實施跨科英語授課,轉而聚焦英語課程全英教學。此舉雖是對過往政策失當與盲目追求績效的反思與行動,然要全面導正仍需更深刻反思與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