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成長的契機:我的特殊孩子在普通班,我該有怎樣的態度?

2023-02-08

鍾正信(全教總特委會副主委 /長樂國小資源班 )

普特融合的現況

    依據110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類特殊教育需求學生(以下簡稱特生)安置一般學校有11萬6,598人(約占96.08%),安置特殊教育學校有4,761人(約占3.92%),而安置在一般學校中的特生,其主要在以下各班類型中接受特教服務:在分散式資源班計有6萬6,156人(約占56.74%)、接受巡迴輔導計有2萬5,589人(約占21.95%)、普通班接受特教服務計有1萬2,742人(約占10.93%)、在集中式特教班計有1萬2,111人(約占10.39%);由上述資料可知國內目前有約96%的特生安置於普通學校,而其中更有約89%的特生是屬於多數時間在普通班與一般生進行學習者,顯見多年來國內融合教育的推動確有成效,普特融合的狀況日益普及。


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如上所述,在普特融合日益普遍的狀況下,多數特生皆安置於普通班中,而許多特生家長對此常是懷抱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忐忑心情,雖期待著自己的孩子能夠和一般的孩子一起學習與互動,但卻也擔心孩子因為特教身分或核心問題而遇到困難或遭歧視霸凌等。

    因此本文將針對特生家長對於孩子安置在普通班所可能有的擔憂與疑慮進行探討,並提供相關應對策對,期待能夠協助特生家長們降低焦慮,並提升幫助孩子們適應在普通班學習的知能。 


特生在普班家長疑慮Q&A

    筆者於特教教學現場(國小資源班)任教多年,長期與特生家長互動溝通,對於特生家長在面對孩子於普通班學習時所可能有的擔憂,大致彙整出以下四個面向:

1、特教身份標籤化:許多特生家長會擔心孩子具有特教身份或者接受特教服務是否會讓孩子被另眼看待,甚至被貼上負面的標籤,影響孩子在學校的學習與適應。

2、核心問題說不說:對於孩子的核心問題(例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衝動性與不專注、書寫型學障在抄寫方面的困難等)要不要先跟老師說?說了擔心老師有先入為主的成見,不說又擔心老師不了解孩子狀況造成誤解而如果要說的話,又煩惱到底要何時說(When)-開學就說還是等到孩子有狀況再說、說什麼(What)-講什麼才能真正呈現孩子的困難與需求、跟誰說(Who)-除了導師還需要跟那些人說等三個問題,以期能夠達成有效的溝通。

3、普師特師該找誰:對於孩子學習適應的問題究竟該找普通班導師還是特教個管教師進行溝通才有用?

4、同儕互動介入否:如果孩子在跟同學互動有困難時家長該不該介入?當孩子與同學互動有衝突,甚至覺得孩子被霸凌時,家長該怎麼應對?


    針對上述幾個面向的問題,下面將以Q&A模式的表格呈現,以便於讀者們能夠清楚地進行問題與建議的對照。

特教身份標籤化?

    有關於「特教身份標籤化」疑慮的釐清,在此將會從「目的」、「相關」、「權益」三個面向來進行探討:  

  1. 首先是從取得特教身份「目的」的角度來探討。
        要先釐清的是有身心障礙手冊並不完全等同於具有特教身份,若要取得特教身份,仍需經過各縣市特殊教育鑑定安置委員會鑑定通過取得特教身份,而非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便具有特教身份,因為具有身心障礙手冊並不等同於在學校具有特教需求,例如:聽覺障礙學生若經由輔具矯正後(如:人工電子耳)經評估在學校學習並無困難與需求,未必會取得特教身份。
        又或者患有重大疾病但經治療後能穩定控制,在校學習並無困難,亦未必會有特教身份;此外隱性障礙的學生(例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習障礙等)也未必領有身心障礙手冊;因此特教身份取得的目的是因為了讓特教生在學校學習能獲得適合其所需的特教服務,適從滿足需求的角度出發,而不是為了分類與標記。

  2. 其次則從特教身份與標記化「相關」的角度來探討。
        不少家長會擔心孩子若有特教身份、接受特教服務會在班上被標記為特殊人物,但從筆者於實務教學現場多年的經驗中顯示,孩子被標記化常常未必是因為他的特教身份,反而是因為孩子未取得特教身份以致於老師、同學無法理解孩子的核心問題,從而產生錯誤的認知,進而對孩子產生刻板印象與標籤化。
        因此當孩子卻有特教需求時,讓孩子經由正式管道取得特教身份,反而可以相對應減少標籤化的問題,因為取得特教身份是讓孩子的需求被看見,也讓孩子被理解、被同理與被善待的最佳方式。

  3. 第三則從「權益」的角度來探討。
        特教身份的取得如前面所提及的是為了讓孩子取得所需的特教服務與資源,而這些服務與資源都是需要經費的支持,但經費是有限的(中央教育經費不得低於4.5%,地方教育經費不得低於5%),因此如何妥適公平分配給有需要的孩子,特教身份便是其中的關鍵,依法取得特教身份有助於主管機關能夠妥適公平的分配特教經費給需要特教服務的孩子們,因此依法取得特教身份是保障孩子權益所不可或缺的。 

核心問題說不說?

     許多特生家長常常煩惱於該不該和普通班老師談論孩子的核心問題這件事上,一方面擔心不講孩子被誤解,但又擔心講了讓老師對孩子有刻板印象,然而依據筆者的經驗,很多時候誤解經常來自於不了解,因此建議家長們還是應該跟老師說明孩子的核心問題;以下將就說明孩子核心問題時「何時說」、「說什麼」、「跟誰說」三個要點來進行說明:

1、何時說(When):

    建議家長可以利用參與孩子個別化教育計畫(IEP)會議時,在有特教個管教師在場的狀況下一同向原班老師說明孩子的核心問題,畢竟家長雖然可能是最了解孩子的人,但是特教個管教師對於學校教學環境與資源的了解則會比家長更多,因此在特教個管教師陪同下進行溝通,相信會有較佳的效果;然而除了IEP會議的時間外,還有其他時機嗎?建議家長們若有溝通的需求可以先跟孩子的特教個管教師聯繫,由特教個管教師協助安排進行溝通。

2、說什麼(What):

    對於要說什麼才能呈現孩子核心問題的部分,建議主要是客觀陳述孩子的行為或者學習特質,而非孩子行為或學習的後果的批判,避免最後流於單純的抱怨反而模糊了焦點或者反而造成許多家長擔心的讓老師對孩子有刻板印象,例如:明確具體告知孩子僅能安靜坐在位置上3分鐘,會比說孩子不能安靜坐好老是東碰西碰來得的好;又或者具體說出孩子因為手部肌耐力跟視知覺的問題在抄寫時常要花比較多的時間寫,且字體會大小不一、有缺漏等,會比說孩子寫字慢、字跡潦草來得好。總之,所謂的核心問題也就是孩子的主要困難的具體描述,如果家長們覺得擔心說得不夠具體明確,建議可以跟學校特教個管教師先溝通討論,相信就可以彙整出較具體明確的合適內容。

3、對誰說(Who):

    孩子的核心問題到底需要跟學校的哪些人說呢?相信也是讓不少特生家長感到困惑的問題,建議以IEP會議中出席者為主,基本上IEP會議中就會有與孩子在學校學習最相關的人員出席,因此有讓IEP會議中的主要參與者知道其實就很充分了,至於不論是科任教師、學校行政人員、同學等,建議都可以由特教個管教師或倒師協助進行溝通與轉知,也就是說家長只要跟特教個管教師及普通班導師充分溝通後就大致可以放心,若後續有相關需要額外溝通時,也建議與特教個管教師及導師聯繫,請他們提供相關的協助 

普師特師該找誰? 

    孩子在普通班的學習適應有困難到底該找普師還是特師溝通,相信這也是很多家長感到困惑的問題,就溝通本身的目的而言應該是希望將孩子的困難與特教需求進行充分表達,因此建議談孩子的問題時,最好能夠先跟校內對特殊教育與特殊生較為了解的特教個管教師聯繫,盡量避免分別找特教個管教師、導師各自溝通狀況,因為如此容易產生訊息溝通上的差異,進而有時會衍生不必要的誤解,反而影響溝通的目的與效益。 

同儕互動介入否? 

    對於特殊生與同儕間的互動問題,相信也會是特殊生家長們相當擔心的問題,許多特殊生家長們除擔心孩子交不到朋友,或許更擔心孩子在與同儕相處時會不會受到欺負乃至於被霸凌等,針對這個問題,可以從下列三個面向探討:

1、關於孩子是否交到朋友的問題,建議家長從孩子的立場而非家長的立場來看待問題,有時候要求孩子去認識很多人或交很多的朋友,對他反而是不愉快的經驗,例如:對於部分泛自閉症光譜疾患(ASD)的孩子而言,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或跟少數同好在一起便很愉快。

2、當孩子和同儕有爭執衝突時,建議先耐心聽完孩子對事件的陳述與了解他的感受,然後向師長(原班導師或特教教師)詢問事件原委即告知孩子的感受,然後請他們協助處理(包含衝突問題本身的處理及引導孩子學習應對衝突等)。

3、如果發現孩子有疑似被霸凌的狀況時,建議除了如第二點所述先向孩子及老師了解原委後,若確有疑似霸凌的狀況可請老師協助依據學校反霸凌的相關處理流程進行後續的處理,而特殊生因為其身心障礙的狀況,若有必要可提出有特殊教育專業人員參與處理的需求,以保障孩子的權益。 


正向思考樂觀面對

    陪伴孩子成長與學習的路上從來就不乏問題與挑戰,尤其是特生家長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可能會面對更多、更困難的挑戰,而作為特殊生最親近也是最堅強後盾的家長們,在面對這些挑戰時更應採取正向樂觀的態度來應對,畢竟家長處理事情的態度往往是孩子最直接的身教,家長的正向樂觀態度相信能夠造就更自信樂觀的孩子。

    「特殊教育是權利不是義務」,家長與學生對於特殊教育是具有充分的選擇權,申請特殊教育是為了保障孩子在校學習權益,而特教身份不僅不是標籤反而是特殊生的保障,因此應該要以正向的角度來看待特教身份與特教服務,畢竟不論家長或教師彼此共同的目標都是幫助特生在學校夠開心學習、快樂成長,因此親師可以是良好的夥伴關係,彼此信任、相互尊重,對於孩子的在校學習絕對具有加乘的效果。

    最後希望在閱讀完本文後,能讓特生家長們從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忐忑心境轉變為樂觀面對無畏挑戰的正向思維,相信有著正向思維的家長必然能成為孩子在融合教育中學習與成長的一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