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讓幼兒園的學習單,成為家庭學習資源

2022-09-27

    曾經與朋友聊天中,聽到有家長每週都熱愛幫孩子完成學習單,卻又抱怨自己的孩子都不主動的例子:任務內容有利用牙籤或竹片黏貼房子造型、剪貼畫等等,家長每次都搶先幫孩子做出完美的作品、以及乾淨整齊的畫作,久而久之孩子都不把學習當一回事。聽到的當下不知該哭還是該笑,很明顯的這是家長自己求好心切自己花時間完成任務,孩子根本沒有從中學習任何事物,更沒有達到親子共學的目的,孩子又怎麼可能從這樣的親自互動中主動學習呢?

學習單是親子共同學習的契機

    學習單存在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對學習的議題可以藉由體驗、思考、創作等方式達成,內容設計很廣泛也很多元,它通常是學習活動的一部份或延伸,也可以是學習歷程的紀錄,學習過程讓孩子運用不同的資源找答案、親身體驗或是設計創作,以加強親子間共同學習機會與互動經驗。所以學習單不該淪為孩子學習的負擔或者單獨成為家長的功課。

    試想,如果學習單都由家長代勞,是不是會產生如上述例子中的孩子一樣,不把學習當一回事,所產生的負面效果可能會有:

養成被動學習
如果父母全程代勞或者指示控制孩子完成學習單的流程,幼或者每次都以物質獎賞鼓勵孩子完成學習單,都會讓孩子的學習動力下降

缺乏負責任態度
被動學習的下一步就是孩子認為學習不是自己的事,無法負責任也就無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久而久之孩子就學不會自己承擔後果。

親子關係易產生衝突
孩子消極的態度易造成父母喪失耐性,吼叫與責罵聲四起、孩子也容易情緒浮躁,親子衝突的戲碼容易在家中上演,學習的過程變得不有趣。


    反之,家長如果在面對學習單時調整為協助或者親子共學的角色,可能會有的正面效果為

增強學習動機

讓孩子有權做決定,例如自己選擇素材完成創作而非指定,讓孩子從自主完成學習任務中產生勝任感、以及挑戰性,增加學習的欲望。

學會負責任
孩子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必須親自體驗或是運用協調溝通的能力,尋找答案或是解決問題,無形中養成孩子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的態度。

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家長可以對學習單內容有興趣,也可以有探索與創新能力,但不是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跟著孩子一起討論一起執行增加親子之間共同學習的互動經驗,當雙方從中獲得成就感,互動關係也就會融洽。


家長可以怎麼做

  完成學習單的過程,如果家長親自操刀、或者直接給孩子答案,那對孩子而言就沒有學習意義,重點是老師在學習活動中以不同形式進行引導,家長以何種態度與孩子共同累積學習經驗,學習單也才具有幫助孩子成長的意義。以下是家長陪伴孩子共學時的可行作法:

  • 趣味化:不是每一份學習單都是紙筆才能完成,加點小巧思利用錄音、錄影或拍照讓學習不再枯燥乏味。例如,任務為畫自己的媽媽,不再只是用色筆畫出,還可以再賦予孩子有深度的任務,錄音說出想對媽媽說的話、錄影媽媽與孩子一起工作的樣子等。
  • 生活化:將學習單的內容結合孩子的經驗用簡短故事起頭,引發孩子接續完成故事內容,或者一同回顧曾有過的生活經驗,提升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例如,任務為數一數連連看,可以用看圖說故事的方式完成,增加學習樂趣。
  • 操作化:共同收集完成學習單所需的素材,可以是戶外的大自然素材,也可以出門一起採買簡單的美勞素材,或者利用家中現有的素材,都可以成為創作的來源。例如,任務為繪製參觀過的建築物,可以依照建築物的外觀利用牙籤、樹枝、碎布黏貼而成。

  

    家長應該重新深思自己是孩子學習任務的陪伴者,而非執行者。孩子不是學校的責任,與成長路上需要家長的陪伴和參與。合作、互動是親子學習的最好方式,你今天陪孩子學習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