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成長的契機:孩子班上有特殊生,我該有怎樣的態度?

2023-02-08

鍾正信(全教總特委會副主委 /長樂國小資源班 ) 

普特融合的現況

    依據110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類特殊教育需求學生(以下簡稱特生)安置一般學校有11萬6,598人(約占96.08%),安置特殊教育學校有4,761人(約占3.92%),而安置在一般學校中的特生,其主要在以下各班類型中接受特教服務:在分散式資源班計有6萬6,156人(約占56.74%)、接受巡迴輔導計有2萬5,589人(約占21.95%)、普通班接受特教服務計有1萬2,742人(約占10.93%)、在集中式特教班計有1萬2,111人(約占10.39%);由上述資料可知國內目前有約96%的特生安置於普通學校,而其中更有約89%的特生是屬於多數時間在普通班與一般生進行學習者,顯見多年來國內融合教育的推動確有成效,普特融合的狀況日益普及。而依據教育統計資料顯示110年國內高中以下學生約有238萬人,而安置於一般學校的特殊生依據上述資料有11萬6,598人,特生約占4.8%,也就是平均不到25位學生中便會有1位特殊生,若說是班班皆有特殊生亦不為過,因此對多數家長來說,孩子的班級當中有特殊生或許早已不是罕見的事。


鑑出率的提升象徵社會的友善與進步

    國內特殊生的人數以及在普通班當中的比率逐年提升,除了特殊教育普及化以及融合教育持續推動外,更重要的是國內對於人權的重視及環境友善度的提升,讓整個社會開始懂得尊重個別差異與理解特殊需求,使得許多特殊生家長從擔心提出鑑定會被貼標籤,從而轉變為正視孩子的困難與需求,並為孩子爭取合理的教育權益,這一切都有賴於整體社會中一份子的你我、校園中的親師生等,因此教導我們孩子如何尊重差異與班級當中的特殊生相處,不僅僅只是讓孩子成為善良的人,更是讓我們的孩子能夠為整體社會的進步盡一份心力。

    近年來不僅社群平台或媒體中常可見到許多關於特殊生的社群或報導,在2022年親子天下更以「讓不一樣成為力量!看見特殊兒」作為主題進行專題報導,顯見特殊生與特殊教育已經是我們整體教育當中難以忽視的一環,是以身為家長如何在孩子班上有特殊生時,妥善的引導孩子以適切態度與班上特殊生進行良性互動,相信已經成為一門必修的課題,因此本文將提供一些觀點與策略,協助家長培養孩子以正向態度面對與特殊生互動的議題;以下將從「理解不誤解」與「同理非同情」兩個面向切入進行探討。 


理解不誤解

    「誤解常源自於不理解」,人們對於不熟悉的人事物常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疑慮乃至於有誤解,只不過當對象是事或物時,我們會鼓勵孩子嘗試去理解,但當對象是人的時候,卻常常反而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而普通班中的特殊生便常因此而面臨到被誤解、被疏遠狀況。

    近年來國內教育對於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視逐年提升,而多元文化教育中有一部分便是關於與少數族群相處的部分,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概念是讓孩子學會尊重差異,先從了解、接納,進而懂得尊重與欣賞,而這項的核心概念正適合作為協助孩子學習如何與班上特殊生相處的方法,多數時候人們的誤解經常來自於不理解,因此當孩子們表示班上有特殊生,並且對於其狀況或者行為有疑惑時,例如:班上的某某同學跟我們不一樣都要去資源班上課、某某同學動作跟反應跟不上大家、某某同學都坐在輪椅上、某某同學常常上課動來動去隨意離座等,為了提升孩子的對這些同學的理解與認識,建議可以採取以下做法:

1、個別差異人皆有之
    讓孩子了解到所有跟自己同班的學生都是自己的同學,且班級當中的每個人本來就都會有各自的不同處,可以嘗試請孩子舉出自己和最好的朋友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看見相同提升認同:
    當孩子只注意到特殊生的不同處時,請試著引導孩子去思考與觀察特殊生與自己或班上其他同學有什麼相似處,讓孩子了解特殊生並沒有那麼的與眾不同。

3、正向思維知人之能:
    引導孩子去思考與觀察特殊生能做什麼或者特點、優勢,幫助孩子懂得如何去欣賞他人之能而非不能,養成以正向的思維待人接物。

4、看見需求友善對待:
    和孩子討論特殊生可能會遇到的困難處,並思考特殊生可能需要的協助,並引導孩子了解到自己沒有這些困難是一種幸運也是種幸福,讓孩子習得感恩與自重的概念,此外更進一步讓孩子去思考可以如何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提供特殊生協助。  

    經由上述方式的引導,相信可以協助孩子從認識與欣賞的角度去看待在班級當中的特殊生,也逐步培養出孩子感恩惜福、知人善解的良好品德。

同理非同情

    在讓孩子理解特殊生之後,接著也要引導孩子學會如何適時提供特殊生協助,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在面對特殊生時,或許孩子們常會先入為主的認為他們一定需要幫忙,因此有時會在未詢問對方需求的狀況下,過度熱心的提供協助,事實上可能反倒剝奪了特殊生嘗試與練習的機會,變成了愛之適足以害之的結果。

    其實不論是普生或特生都需要被尊重,在未詢問需求下過度熱心的協助,其實反而會讓對方覺得不受尊重以及被瞧不起,是以我們要引導孩子學習同理特殊生而非同情特殊生,要知道相較於上對下、強對弱的同情,能夠尊重體諒、易位思考的同理才真的能讓對方倍覺暖心;因此建議家長可以依據下列方式引導孩子成為一個具備同理心的人:

1、換位思考理解同理:

    建議教導孩子同理心就是能夠設身處地為對方設想且尊重對方的感受,並引導孩子思考自己對於他人在未詢問自己的狀況下,便判斷自己做不到而直接幫忙,例如:當你在思考老師提問時,旁邊同學當作你不會就幫你作答,你會有什感覺?又或者當你可以使用輪椅在校園移動,同學卻自認為你需要幫忙硬要推著你的輪椅帶你四處走,你會有什麼感覺等;讓孩子嘗試換位思考以提升對同理的認知。

2、詢問需求尊重彼此:

    引導孩子在想要提供特殊生協助前,請先詢問對方的意願與需求,這不僅是尊重對方,同時也能夠確保所提供的協助是對方所需要的。

3、合理調整包容彈性:

    引導孩子理解特殊生有其特殊需求,例如:書寫有困難的孩子以打字替代書寫或者抄寫減量等並非特權,而是依據其核心困難所做的調整;讓孩子以正確的概念去認知特殊生的需求與調整措施,可以讓孩子從理解特殊生的角度來提升同理心。

    經由上述方式的引導,相信可以協助孩子區分出同理與同情的差異,從而學會以尊重且同理的態度去與班級當中的特殊生相處。



友善共融助人利己

    在全球化趨勢下,相信孩子們未來面對的將會是更為多元豐富的社會,除具備充足的知識與技能外,更需要有良好的情意能力以應對多元化與差異化的挑戰,因此具備尊重差異與欣賞他人的高情商能力,其重要性絕不亞於具備高知能與高技能;因此我們應該以正向的態度去看待孩子班級中有特殊生的狀況,並進一步引導我們的孩子以正確的認知與態度去和特殊生相處。

    所有人都是整體社會的一份子,因此當我們教導孩子能夠尊重差異善待他人,那麼當整體社會持續友善化,其實獲益最大的將會是我們自己的孩子,是以教導孩子「友善共融」的理念與做法,絕對是一種「助人利己」的行為;期待在你我共同的努力下,可以許我們的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