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雙語教育正在弱化孩子們的學習!未經慎思的政策,無法提升台灣競爭力

2023-11-28

    2018年行政院頒布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目的在希望提升國人英語力,培養能與世界交流、具國際素養的人才。雙語教育,開始在各地如野火般的開展,然而這項「看似創新」,「接軌國際」的雙語教育政策,在教育現場簡直有如一場災難。

學校掛上雙語的招牌,才有競爭力?

    很多學校不論是主、被動,在這項政策下,便一股腦地投入雙語教育運動。因為只要學校招牌掛上「某某雙語學校」,原先減班嚴重情況或處於存廢邊緣的學校,馬上有如服用一帖特效藥,起死回生的挽回新生報到率或轉進學生人數。

    看到周邊學校這麼做,學區內學校連忙跟進,因為不馬上跟進就被家長質疑學校是否比較差?缺乏資源?弄得最後沒有掛上雙語學校的反而成為「異類」。舉例來說,就從筆者地緣較近的大同區來看,目前公立國小,有哪個不是雙語學校?

「老師,我聽不懂英語……」

    很多老師們一開始也都希望能給予學生們更多英語聽說環境,而願意嘗試配合。筆者自己亦然。但很快就發現,12年國教課綱並沒有「雙語」這個領域,所以沒有一致的學習重點,課堂中是採用CLIL架構,還是EMI模式?是要中文為主、外語為輔,還是採全英語?沒有共識之下,帶頭學者也各自詮釋,教學課程沒有明確的目標、內容,真是「各唱各的調」!老師也因課程實施的認知不一致,產生百家爭鳴的雙語課堂。學者專家、教師、家長各自解讀的雙語課程,注定雙語教學的失敗。

    更糟的是如果採全英語,對聽不懂英語的學生來說簡直噩夢一場,完全成為教室的客人。

    檢視教育部國教署委請台師大研發的《國中小常用課室英語手冊》,當中「講解課堂規則」(Explaining Classroom Rules)有一則如下:

T: Please be careful. If you speak Chinese in class, you will lose one point. (drawing -1 on the blackboard) Okay?

    「說中文就扣一分」這樣的做法,完全否定學生才是學習主體。是要不會說英語的學生們閉嘴嗎?如果課堂正進行分組比賽,不會英語的學生們不僅不敢開口,還可能會被排擠,因為可能沒有人要跟他們同組,造成學習逃離。

    課程學者古德拉(J. Goodlad)曾說,「學校之所以稱為學校,是因為有學生的存在。」學校存在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學生學習與促進發展。若學生成為教室裡的客人,不能理解所學內容,那麼教育便是失敗。

    國際上並無學理證據支持雙語政策有利學生學習。國內推雙語,經常拿新加坡號稱是成功案例,然而新加坡採用雙語政策,雖然學生的英語能力提升,但母語及原有文化卻逐漸消失。這樣是成功抑或失敗?新加坡實施雙語的例子,讓我們知道實施雙語教學,除弱化母語外,更可能喪失自己文化,無異於自我殖民。

錯誤的雙語教育政策,形塑了怎樣的學生?

    錯誤的雙語教育政策,首先造成的問題就是學科與英語雙貧乏,危及學生基本學力:各領域教學時間都很寶貴,所以課綱才規範各個領域所需的學習時數,希望在有限時間讓學生各領域都能有效學習。然而目前的雙語領域教學,教師需先解釋該領域的相關英語詞彙(其中很多並非慣用語,更遑論在基礎單字表內),再進行翻譯,方能進行領域教學,嚴重壓縮學習時間,削弱學生領域學習效果。對英語不好的學生們,更是導致學習雙貧乏現象,英語不行、其他領域也學不好,嚴重影響受教權。雙語教育傷害學生的學科能力,卻也沒能提升學生的語言力。

    其次,也否定溝通表達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在軟實力致勝的時代,孩子們學會表達、懂得溝通,發展更好的人際關係,才能更自信的迎向未來的挑戰。在課堂中,老師們努力創造各種提問、討論、上台發表的溝通機會。如果孩子們因為英語不好,不能表達,無疑否定溝通表達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

錯誤的雙語教育政策,我們給予了什麼樣的師資?

    教師是影響課程實施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教師的動機、信念、能力、技巧、專業訓練等。

    雙語教師很多並非受過正式領域學科訓練,而是通過英檢的人才。培育某領域的教師至少需要4年師培課程,修習短期雙語學分班,再加上通過全民英檢中高級(或取得CEFR語言參考架構B2級以上),就能教好其它領域嗎?這樣的雙語師資讓全民堪憂。

    此外,雙語教師工作負擔重、動機弱:英語領域長期受到家長高度關注,雙語政策推動初始,就產生部分英師逃離英語教學,轉教普遍認為壓力較小的雙語實施領域,如綜合、美勞、音樂等「非考科」(雖然考科/非考科的說法也是筆者所不認同)。英語領域因此產生高比例的代課老師。至於被學校直接指派教導雙語科目的英語老師,突然增加工作負荷下,教學能不打折扣嗎?

    全教總領銜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的「檢討雙語政策、回歸教育正軌」政策倡議,當時2個月內附議人數高達10,304人,當中有不少英語教師表示雙語造成的亂象:「都是一個人負責全校英語相關事務,現在雙語又來亂,收到一堆打著雙語政策旗號的公文,要求推展各項英語活動、還要參加各項研習……」

提升國家競爭力,還是加大M型化危機?

    筆者認為,雙語教育可能加劇城鄉落差,傷害教育公平性。偏鄉英語資源相對少,英語弱勢學生較都會多。如何透過更優質的英語教學及補救教學,降低C-學生數,才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目前實施的雙語教學,除使用國語外,第二種語言即是英語,也是對其他語言的不尊重。雙語教學無疑是英語領域的「擴大版」,希望藉由其它領域增加英語的學習。那麼其它領域在當中角色為何?是英語補救教學嗎?希冀提升英語力,應先了解學生們的英語起點行為,從起點行為著力,方能提升學生英語力。漠視正規補救教學不用,卻從同等重要的其它領域進行「英語補救教學」,怎能讓學生們英語能力提升?如果英語不好的學生們在課堂中聽不懂、成為教室的客人,從潛在教育角度論,也是造成學而厭之的反效果。

    同時,雙語教育也否定其他學科專業性、影響國家整體競爭力:反思學科強的人才,英文一定強嗎?單從英語強的語言人才挑選其他學科人才,排除很多其他領域的優秀人才,是否反而影響學生學習精熟度,進而影響國家整體競爭力?

面對雙語教育困境,我們下一步該怎麼做?

    有鑑於這幾年雙語教育推動所造成的亂象,我們呼籲政府正視這個問題:

    1.停止粗糙的雙語教育、回歸正常領域教學:課程良窳影響教育品質好壞,而課程實踐方式,也牽引教室內教學活動成功與否與師生關係。不論是由上而下的課程設計模式,強調需要經過目標、選擇、組織、評鑑等流程,抑或是由下而上的草根課程發展模式(如學校本位課程),都必須慎思,經過學校課發會審慎檢視通過後才實施。108課綱在研擬時,是學者專家們、老師們不斷思辨、討論,結合眾人智慧結晶而成,這是國家對待8大領域、18項重大議題的謹慎態度。唯獨雙語課程沒有經過嚴謹討論,就直接空降在各領域實施,既缺核心素養的面向與具體內涵、領域目標,也沒有學習重點、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

    2.檢視母語的推動、落實對文化的重視:強推外國語將會扼殺母語、斷送文化。關鍵評論網在2021年做過普查,全國使用國語的佔66.37%、台語佔31.73%、客語佔1.5%,原住民族語和其它類合計佔0.4%,顯然英語並非台灣主流語言。獨厚非主流語的英語成為雙語教育的語言,實施很困難,因為該堂課結束後,學生便直接回歸國語,日常生活欠缺使用英語情境。暑假期間,客委會主委率處長、科長前來全教總,就談到長期補助學校進行客家語教學,近年卻發現學校不再申請經費,因學校表示「必須推動雙語課程,只得停止客語課程」,這無疑扼殺學生的母語學習。

    長期紛亂的雙語教育變革不僅令老師疲於奔命,也未讓學生的學習優化。誠如古德拉所言:「表面上的改變,可以用立法和下命令來取得。兒童和青少年獲得知識、求知的管道,無法如此做到。」究竟我們期待學校教育能做些什麼?是傾全力讓英語至高無上,而無視其他學科對學生的重要性嗎?因此,請用「多語台灣、友善英語」的態度面對雙語政策。貿然實施的雙語教學不僅無法源根據、除有違憲之虞,更違背教學專業、傷害學生學習權。雙語政策涉及國家整個層面的課程決定,必須更嚴謹的通盤思考,謹慎研發課程目標、指引、科目大綱,甚至是教科書等,不可不慎!

(作者為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專業發展中心執行長葉蕙芬 )